1.110 攻略河西(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08 字 3個月前

敦煌郡,治敦煌縣。屬涼州刺史部。上古時稱“瓜州”。據《左轉》所載,本是“允姓之戎”領地。《禹貢?山水澤地篇》亦載:“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貢物地出好瓜”。

敦煌,為盛大之意,秦末漢初時,為大月氏居地。後月氏為匈奴所逐,敦煌一帶遂成為渾邪王領地。武帝元獰二年(前121年),匈奴戰敗遠遁。自此,大漢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二郡,並以玉門、陽關為隘,修築長城。十年後,元鼎六年,分置張掖郡和敦煌郡,與武威郡和酒泉郡並稱“河西四郡”。內遷居民屯田戍守,漸漸有了人氣。

後有班定遠終其一生,經營西域。暮年思鄉,上疏乞歸。曾言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敦煌最初隻是一邊陲小郡。

領敦煌、冥安、效穀、淵泉、廣至、龍勒,六縣。其東以冥水(籍端水)與酒泉郡為界。今漢時,改淵泉縣為拚泉縣。因是絲綢之路的通關要地,人員往來頻繁,因而兩漢時皆發展很快。對外商貿十分繁榮。

自武帝“列四郡”、“據兩關”後。敦煌始為中原通往西域的軍事、商貿、文化重鎮及交通咽喉。中原商旅從洛陽、長安等通都大邑出發,一路西進。在敦煌分道南北兩路:或出陽關,走昆侖山北麓。或出玉門,走天山南麓。後經西域,最遠延伸至今西亞、歐洲和北非地區。

於是。玉門關與陽關,一北一南。為通往西域的兩座必經雄關。南北兩條通關路線,合稱為“南北絲綢之路”。

敦煌,遂成為來往商隊,人畜歇腳和商品貨物的中轉站。

既是中轉站,將絲綢轉賣西域豪商,自當合情合理。

此乃眾人深信富商所言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便是那些親眼所見的貴霜金幣。

曆代貴霜王皆喜歡將自己的頭像印在金幣上。製作精美,過目難忘。但中原並不流通。且非與西域豪商的大宗貿易,不可見。畢竟,西域亦有與五銖錢對等的銀幣和銅幣。除了大宗貿易,無需用金幣結算。而絲路上,最大宗的貿易,便是絲綢。

再加上臨鄉侯聲名在外。最近東羌確是安分不少。於是趨利避害,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何全是絲綢。很簡單啊。不販絲綢,如何能稱為絲綢之路?

開玩笑。之所以全是絲綢。有多方麵的考量。

首先,絲綢價值高。時下布帛等同於貨幣。且從物流成本上說,絲綢要遠低於其他貨物。

後世將物流運貨,分為重貨和泡貨。泡貨又叫輕貨。同樣的載重,無疑絲綢要運更多。而同樣的裝載量,絲綢又更輕。

且布帛不易變質、損壞。即便西行路途艱難,保值率依然很高。

故,夏靜車載縑帛,來尋哥哥夏馥的下落;得知趙娥的烈行,太常張奐以束帛禮之。

比起太過重利的黃金,布帛更受士人所喜。

如此一支龐大的絲綢商隊,浩浩蕩蕩西去。如何能不引人注目。

然時下長安城內所有人的注意力,皆在虎牙大營。除非彆有用心者。

自從閻行、麴義,雙雙入選。取錢箱而歸,三日後重回。便當著裡外三層長安父老之麵,被劉備任命為軍曲侯。秩比六百石。月穀六十斛,一年七百二十石。折二十一萬六千錢。隻比州刺史的秩六百石俸,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