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 拋磚引玉(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482 字 3個月前

於闐王尉遲安國,設宴王宮大殿,為長史一行接風洗塵。

時下於闐國,已轉信小乘佛教。從人種上說,於闐國人,乃是南遷後滯留在昆侖山北麓的塞人。

漢化程度頗高。城內佛塔聳立,民居多漢式風格。衣食住行,亦與中原相近。

正如劉備所說,域外諸國口中的遙遠綠洲。是東西方文明的熔爐。除去是玉料的主產地,亦是絲綢胡服主要的加工地之一。從關內販來的整批絲綢,在於闐製成成衣,經由南道絲路販運到貴霜等地。賺取巨額利潤。

手握絲綢成衣和於闐美玉。於闐國王,焉能不富。

與絲綢來料加工不同。於闐美玉,多以原料販賣為主。將從昆侖山上采下的玉料,轉運關內。有中原匠人,加工成各種美玉。

究其原因。除去大漢對佩玉的儀軌相當嚴格外,缺乏技藝精湛的玉器匠人,也是原因之一。

時下玉料多被做成掛件,或配飾。玉質器皿卻非一般人可以享用。故而,遣人來昆侖采美玉的多是各路王侯。玉器可以傳世。

諸侯王,來采一次也就夠了。所造玉器皆可傳給下任諸侯王。

於是,於闐王便以為,劉備此來乃是采為私用。

西域諸國已有風傳,長史大人即將獲封王爵。

漢庭的諸侯王,與西域各國的國王,其實是兩個概念。

西域諸國屬於藩邦。諸侯王卻是封國。

酒過三巡。劉備這便道明來意:“下官此來,乃是為整頓玉石開采。”

“不瞞長史,玉石開采之所以混亂,正因多方勢力參與其中。背後之人皆漢庭貴胄,本王實在是有心無力。”於闐王這便言道。

劉備輕輕頷首:“下官知大王所慮,此來便是為大王分憂。”

“不知長史欲從何處入手?”

劉備微微一笑:“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既如此,本王又當如何?”

“大王隻需將消息傳出,不出數日,便可見分曉。”

“便依長史所言。”於闐王這便舉杯。

“請。”劉備亦舉杯。

賓主儘歡,於闐王又遣人將劉備一乾人等送往驛館。長史代天子行使西域,身份何等尊貴。如今親臨於闐,國人皆與有榮焉。

劉備飲至微醺,出宮後見路上行人載歌載舞,阻塞於道。這便下馬,趨步前行。

行人見狀,紛紛上前行禮。口呼:長史大人。劉備亦頻頻回禮。

長史少年英姿,相貌堂堂。恰逢華燈初上,月滿中天。君子如玉,英氣勃發。舉手投足,一身貴氣。人群頗多欽佩,皆竊竊私語,果是漢家麒麟。

史渙、閻行等人,護佑在劉備身側。鮮衣怒馬,目光如炬。警惕心懷不軌之宵小之輩。

好在劉備來的突然。便是有宵小,亦不及準備。於闐民眾夾道相迎,將長史一行送入驛館。

於闐國本與漢庭關係緊密。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至於闐。以此為據點,北攻姑墨,西破莎車、疏勒時,於闐皆出兵相助。時南道諸國,唯於闐、鄯善最為強大。且一直與漢庭保持良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