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定國之謀(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770 字 3個月前

直接問陛下似有不妥。才剛剛劃定西北國界,便又上疏言及東南雍奴藪之事,恐惹人非議。劉備福靈心至,這便六百裡加急去信幕府右丞賈詡,讓他攜重金拜訪尚書令兼領大長秋曹節。請他代為處理。少時複爵時,那句“便宜行事”,料想必出自曹節之手。今日所托,亦是模棱兩可之間。既未定界,占了也就占了。隻需劉備與朝堂,二者心照不宣,頗有默契便可。

送出信使,劉備隨即離開泉州,換乘畫舫,前往雍奴藪。督亢澤包方城縣。雍奴藪又何嘗不將泉州縣包團團包裹其中。

和曾經的督亢大澤類似。藪中亦藏有數條暗河。隻不過澤藪廣大,水下諸情複雜。時至今日,善水良工們亦未能摸清水路。為防船重擱淺,劉備這便換成輕便一些的舫舟,前往雍奴城。後世隨雍奴藪日漸乾涸,中部高地裸露,北方澤區又退化成“延芳澱”、“夏澤”、“佩謙澤”等大小不一的湖沼水澱。於是後人將看似位於雍奴藪北部的雍奴城改名雍陽。再後來,連南部澤藪亦乾涸,成為後世散布於天津衛的七十二沽、九十九澱。

時下正直豐水期,又數遭海侵,乃是一望無際的千裡大澤。彆無寸土。

“四麵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縣城位於澤中一高地。兩漢之交,海水漫灌,民眾舉家逃亡成為空城。今漢水小,便有漁家陸續返回。城中居民多靠水為生,以乾欄高樓避水,借扁舟出行。若非衣衫不整,麵容毀悴。倒是與白湖水榭人家多有類似。

乘畫舫入城時,視線所及,劉備不禁一驚。

百聞不如一見。道聽途說終歸不如親眼所見。

眼前是一座由高腳木樓與大小船隻共同組建的水上之城。從水上人家晾曬的漁網、魚串,衣裳,和用於驅鳥辟邪的九子風鈴上,劉備竟看出了難以名狀的奇幻即視感。

放眼看去,密集的高腳木樓兩麵坡頂的間隙,還有長短不一的桅杆刺向天空。很快,這些桅杆的主人,一艘艘古老的海船,旋即在高腳木樓後出現。船上亦是人家。甚至許多擱淺,無法移動的海船船樓上,還建起了連接高腳木樓的覆道。甲板遂成了大大的曬台。晾曬著滿滿的魚乾和各色醃製的水禽。劉備還發現,幾乎每棟高腳木樓四周都停泊著一艘老舊的海船。海船與木樓之間,皆以縱橫的纜繩和飛架的覆道相連。

見畫舫駛入自家樓前的水道,還有人飛快攀上桅杆,探身瞭望。

“可是王上?”忽聽頭頂有人喚道。

劉備聞聲抬頭。隻見,隔水相望的兩船桅杆間墜下的粗長麻繩上。一個半大少正手腳並用,沿麻繩飛快爬向對麵,卻在掠過水麵中央時猛然止步,如靈猴般懸掛在畫舫正前方的半空。

“正是孤王。”劉備笑道:“你是何人?”

“我叫郭援,此地城長便是我阿舅。”少年答道。

“哦,鐘繇是你舅父?”劉備笑問。

“是咧。”說話間,畫舫已穿越繩索。少年高聲說道:“我這便去稟告阿舅。王上來啦!”

見少年借繩索接力,蕩來蕩去,飛躍一艘有一艘老舊的海船,消失在叢叢桅杆和屋脊之後。劉備欣然高叫:“悠著點。”

“知道了!”聲音的開頭從不遠處的屋脊後傳來,尾音卻已拖出老遠。

穿過擁擠的水道,終於抵達雍奴縣治。一艘巨大而完好的五重樓船。

前漢水軍的越海戰艦,為何滯留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