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封侯拜相(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171 字 3個月前

船行一日夜,劉備已平安返回南港。換乘車駕入王城。沐浴更衣,正好趕上朝會。

五日一朝,十日大朝。已成慣例。

恰逢大朝,六百石以上官吏皆要出席。雞鳴時分,左國令士異便與一眾女官、宮女起身忙碌。清掃大殿,鋪陳坐席。還要為香爐增添提神醒腦的香料。冬日開啟暖櫃,夏日還需預備冰鑒。諸如此類。

今日朝會有兩件要緊的事。其一,是國土防備。其二,便是要封賞左右二國相。

待君臣見禮,各自落座。

透過垂在麵前的九串繁露(冕旒上所懸玉串),劉備環視殿內眾臣,這便笑道:“二位國相請出列。”

“臣,在。”兩位國相聞聲出列,跪在殿前。

“左國令且宣詔吧。”劉備又道。

“臣,遵命。”左國令士異取詔書在手,徐徐展開:

“右國相耿雍,風流蘊藉。左國相崔鈞,雅量高士。皆是孤少時摯友。自追隨孤以來,禮賢下士,勤政持國,為官十載,忠心可鑒。今薊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漢胡雜糅,百姓向化。路不拾遣,夜不閉戶。孝悌力田,日益眾多。二位國相可謂勞苦而功高矣。(舜)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憂民,汝翼。’表賜車蓋,特高一丈,長史主簿車,緹油屏泥於軾前。另表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以章其德。”

“臣……謝陛下,謝王上。”

中二千石,位比九卿。月穀一百八十斛,年俸二千一百六十石。折錢:六十四萬八千。

今漢以來,關內侯雖無食邑,卻有食俸。立國之初,百廢待興。光武尚儉,後宮妃嬪皆削去數等。故“建武六年,初令關內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尚不足一個二百石少吏食俸。建武二十六年,民生轉好,又給百官增俸:“其千石以上減於西京舊製,六百石以下增於舊秩。”卻不見關內侯。

關內侯爵位可世襲,但要減等繼承。“關內侯子二人為不更,它子為簪裊”,且還需,高於六尺二寸(一米六五),身無殘疾。

現在明白何為‘以高為貴’了吧。個子矮,連繼承權都沒有啊!

時下,關內侯類似“加官”。比如劉備封左右丞相為關內侯,食俸便在原有二千石的基礎上,提升到中二千石。

劉備乃是諸侯王。即便是給自己的子嗣封爵,亦須上表朝廷。由陛下頒發正式的詔命方可。

換句話說。劉備“賜車蓋,特高一丈,長史主簿車,緹油屏泥於軾前。另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皆是陛下的賞賜。

所以在劉備的詔書中,有“表賜”和“另表”二字。

故而兩位國相拜謝時,先謝陛下,再謝薊王。

士異宣讀的乃是薊王詔書。袖中還有擬自尚書台的陛下詔書。雖未曾殿前宣讀,事後卻要將詔書交於二人。

陛下明碼標價。

關內侯作價五百萬錢。至於“一丈高的車蓋,車軾為丹黃色,相府高級屬吏的車駕,可用紅色油布在車軾前屏泥”諸如此類。這些額外的賞賜,陛下大筆一揮,給個同氣連枝對折親情價。另作價五百萬錢,湊足一千萬整數。換句話說,劉備為了兩位國相的封賞,共計花去了二千萬。

足見劉備煞費苦心。

此舉令劉備儘收人心,何其便宜。

之所以一直秘而不宣,直等到現在。乃因一來一回,頗費周折。劉備從雍奴返回時,陛下的詔書還在路上。也是剛剛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