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辛陳杜趙(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671 字 3個月前

薊國官吏被大量抽掉,奔赴冀北三國,重整吏治。薊國少吏,捉襟見肘。再加雍奴令鐘繇,雍奴藪北部屯田初成。延陰、夏陽、佩陰,三城隔澤而立。城外陂渠環繞,水網縱橫。水天一色,青禾如茵。

安置夏陽城內的數萬鄴城婦孺,漸已心安。萬幸,稻作機關器便捷高效,便是婦孺亦能操持。家中雖無頂梁之柱,卻也生活無憂,豐衣足食。

至於是否願再嫁,劉備已傳令鐘繇。當聽之任之,不可強求。

雍奴令鐘繇,正全力督造京沚城。時下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所謂郡國並行。薊王亦準備效仿。先設薊都尹。若鐘繇圩田千裡達成,薊西尹,非他莫屬。

京沚城,虎踞延陰、夏陽、佩陰,三城之中。乃雍奴藪北部雄城。一旦建成,當為雍奴北部治。

劉備早有言在先,以“徑百裡”為界,將雍奴劃分三侯國,分與三子。北部便叫“京沚”。

聽聞延陰、夏陽、佩陰,三城,缺城長主政。

博士祭酒陳紀,上疏保舉。

所舉之人,皆出自薊國太學壇。

少年時,與同郡辛毗、陳群,並稱穎川之杜襲、趙儼。

四人時稱:”辛陳杜趙”。

陳群、辛毗,先後出仕薊國。杜襲、趙儼與繁欽,三人則在黃巾大亂前,已先行北上,避難薊國。因與陳紀相熟,便登門投帖,得入學薊國太學壇。

已滿一年。

三人皆未及冠。然,薊國多“少年長吏”。年十五出領一城者,大有人在。

杜襲,字子緒,穎川定陵人。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著名前世。

趙儼,字伯然,潁川陽翟人。自幼熟讀經史,敏而好學,精明練達,稱譽鄉裡。

繁欽(po qin),字休伯,亦是潁川人氏,以善寫詩、賦、文章知名於世。

三人先後投奔薊國,博論相知,遂成莫逆。與同出身潁川的陳群、辛毗,並稱為‘潁川五傑’。

今,延陰、夏陽、佩陰,三城無長吏,陳紀便舉薦了三人。

陳群與崔林,皆少年長吏。初各為城長,政績常名列前茅。聽聞與二人並稱,王太妃這便召來相見。

恰逢大朝會,薊國文武百官,齊聚一堂。三人對答如流,頗有建樹。引得眾臣讚許。饒是各千石城令,亦紛紛點頭。

於是,當堂拜為延陰、夏陽、佩陰三城之長。杜襲守延陰,趙儼守佩陰,繁欽守夏陽。各秩三百石,‘銅印黑綬’。各賜銅錢五萬,蜀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馬軺車”一輛。

三人同為主政之官。繼崔林、陳群之後,再次轟動學壇。

話說,陽鄉長崔林與新昌長陳群,轄下已納流民過萬戶,辟田一萬頃。待薊王就國,便會擢升為城令。坐享千石高俸。

晉升之快,如何能不讓人豔羨。

潁川一地,實在是藏龍臥虎。

“潁川(多)才俊”,遂成典故,天下皆知。

如前所說。黃巾逆亂,民不聊生。若不想裹挾為寇,隻能舉家逃亡。青冀二州之人,皆北上薊國。兗豫二州,多避入關中。南下江左,亦不在少數。

流民一旦北入薊國,則不願再歸。

而豪強大族,雖也避入薊國,卻不肯久留。

原因很簡單。還是利益取舍不同。流民家徒四壁,遷居薊國後,得宅一座,得田一頃。從此衣食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