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苦後回甘(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628 字 3個月前

見時候不早,二人欲各自回帳安睡。轉角卻見張遜,正等在帳外。回憶三人同甘共苦,一路風餐,自投盧車騎帳下。如今得償所願,卻分道揚鑣,不禁暗中嗟歎。

“正南,元圖。”見二位好友並肩而來,張遜這便近前行禮。

“子謙。”二人亦回禮。不等張遜開口,審配已先發問:“你我三人,相約共進退。我等皆走,為何獨留?”

張遜正欲開口,忽又打住。見四處無人,這便言道:“且入帳一敘。”

“請。”三人營帳毗鄰,審配居中。便入審配帳中敘話。

三人落座,張遜親手為二好友煮茶。來自薊國的清茶,漸已風靡大漢。並沿絲路遠銷西域,成為僅次於絲綢的大宗商品。時下,薊茶有兩種。清茶和濃茶。清茶為散茶,濃茶為團茶。製作工藝亦有不同。絲路流行團茶,因便於儲存攜帶。掰取後用素紗包裹,加入青鹽與馬奶或牛奶同煮。

文人雅士,多喜飲根根分明的散裝清茶。擇取十數根碧茶,與泉水共煮。清香怡人,回味悠然。

三人各自無言。待水開,香氣自來。

時下茶飲剛剛興起,並無後世如此之多的繁文縟節。正如時下行文。言簡意賅,簡明易懂。字裡行間,除去一些專屬名詞,或時代用語,漢時流傳下來的文章,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根本無需翻譯成白話。

一言蔽之。漢朝尚簡,在字裡行間,又遍及方方麵麵。

張遜提壺為二好友斟茶添杯:“我之心意,皆在此茶中。”

“哦?”二人這便端杯。輕輕吹散熱氣,淺飲小口。頓染滿腔苦澀。逢紀歎道:“此壺中,怕是栽下了百根嫩枝。”

“然也。”張遜笑道:“整整百根。”

“過猶不及也。”逢紀搖頭落杯。

張遜卻勸道:“元圖稍安勿躁。”

審配先已品出滋味:“苦後回甘。”

“正是先苦後甘。”張遜語出深意。

三人相交莫逆,又稱多智。這便了然於胸。逢紀輕輕點頭:“子謙心意,我等已儘知。”

張遜起身行禮:“正南、元圖,長於安邦定國,守土一方。而我卻慣於迎來送往,揣度心機。國相非我能力所及,然伏於董驃騎身側,為王上細作,卻可一展所長。”

“原來如此。”審配、逢紀肅容回禮。

三人心結儘消,渙然冰釋。

審配叮囑道:“此去洛陽,不可擅作主張,遇事當密告賈丞定奪。”

逢紀歎息道:“今能掣肘王上者,唯有陛下。子謙此去,不啻羊入虎口。輕則殞命,重則禍及大業。定要加倍小心。”

“正南,元圖之美意,遜已儘知也。”張遜再拜。

所謂時勢造英雄。三人為得償所願,所付出的艱辛,亦足可稱道。畢竟,並非人人皆如薊國六謀主那般,天縱英才。

前文言道:智商不及,不可冒然用計。

除非,出其不意。

世人皆知是莽撞人,不做防備。若趁機用計,攻其不備。或有奇效。

怕就怕。不高不低,不上不下。正好卡在線上。

洛陽,西邸,萬金堂下銷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