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皆有所屬(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071 字 3個月前

“置之死地而後生。”目送司馬芝遠去,宿賊欣然一笑:“少年不錯。”

“大哥何以知之?”便有宿賊上前問道。

“眾人皆逃,獨他守在老母身旁。便是置身死地也。”宿賊答道:“裹纏蒲輪為後用,乃知可僥幸得生也。”

賊人紛紛醒悟:“因知大哥不會殺他,故才先纏好蒲輪。”

“此去必是隴右。”賊酋齜牙一笑:“興許,日後還會與司馬少年相遇。哈哈!”

“楊大哥莫非……還敢領我等殺向隴右不成?”眾賊無不咋舌。隴右大震關上,正虎踞一殺神。燒香拜神,求不遇到亦是僥天之幸。如何還敢自送門前。作死的,得有多不耐煩。

便有人嘿聲一笑:“我等白波,縱橫河東。便去一趟隴右,又有何不可!”

楊奉亦笑。這便領李樂、韓暹、胡才等人,打馬而去。

趁雲霞殿大擺酒宴,問過數位氐酋,原來梯田,並非劉備首創。

如他所知,梯田來自阪田。劉備又稱其為陂田。

《詩經·小雅·正月》有“瞻彼阪田,有菀其特”之句。阪田的出現,必然早於創作該詩的西周幽王六年(前776年)前後。足以說明,約三千年前,華夏便有了“阪田”,這一梯田雛形。

漢時又見“區田”。《汜勝之書》:“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區田。”

區,間也。區田,便是將一大片土地,劃分為若乾田塊,以便進行精耕細作,集約管理。於是,因地製宜,因勢利導。在丘陵、穀地、陡坡上築起高低錯落、上下起伏的田塊,便是最初的梯田。

見薊王將信將疑。便有氐酋,上呈“彩陶梯田明器”,給劉備一觀。言,此乃他離世後,陪葬之物。此物,便是描繪時下山寨氐人,以梯田栽種水稻之情形。

隻見。該陶田,丘形狹斜,丘與丘相接如魚鱗。將氐人依崎嶇不平的山嶺,修造梯田之情形,描繪的栩栩如生。該明器右上角,還有一長方形高台,台上壘有田埂縱橫交錯的稻田,與台下稻田呈明顯級差。此,便是今漢稻梯的縮影(後世有實物出土)。

氐酋甚至把隨葬明器,取來一觀。劉備焉能不信。試想,氐人居於隴阪之間,並無平地可耕。將荒山丘陵、河穀陂地辟為稻田,亦是常理。

換句話說。融入漢族的氐人,或最早創造出梯田。

挺好。

高山辟為茶園。低丘壘成梯田。雖說隴右隻得‘一分田’,卻可向群山討要。然隨不斷挺進西北,地勢漸高。賜支河曲、賜支河首以西,天寒地凍,五穀絕跡。若再想向西羌深處挺進,劉備須尋著傳說中,能耐極寒的“青稞麥”。

奈何,天不遂人願。煌煌天漢,未能將國土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下,實在是遺憾。

劉備想試試看。

為何如此執著於那片高原凍土。隻因西羌一直未能漢化。總有羌人野性難馴。趁亂避入高原深處,不願融入大漢。待過度繁衍,饑不擇食,又會傾巢而出,抄掠大漢邊郡。如此反複,長久為害。劉備斷不能允許,毗鄰大漢有一座不斷暴兵的野外巢穴。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薊王英雄了得,自當蕩儘羌人老巢,歸於王化。

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