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紅顏薄命(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5058 字 3個月前

二百萬字留念。

--------------

“此話當真?!”陛下霍然站起。

“回稟陛下,千真萬確。”河南尹何苗擲地有聲。話說在陛下麵前,何苗還從未如此大聲。

“好,好,好……”陛下忽淚流不止。好一陣長籲短歎後,又頹然坐地。暗自神傷,獨自拭淚。然卻仿佛卸下千鈞重擔。

“陛下?”許久,何苗仰頭試問。

“河南尹查案有功。為美人……昭雪。朕,心甚慰。”陛下掩麵揮手:“且退下吧,來日當有重賞。”

“臣,叩謝天恩!”何苗大喜過望。這便以頭觸地,再拜而出。

出西邸。何苗不敢怠慢,又火速奔赴長秋宮、永樂宮、永安宮。逐一通稟案情。

長秋宮內。

何後亦喜上眉梢:“二兄此事辦的利落。陛下當有重賞。”

何苗搓手道:“不求錢貨,隻求封侯。”

“此事易耳。”何後微微一笑:“二兄若能獨當一麵,假以時日,可舉為車騎將軍,封萬戶侯。”

“臣,敢不效死!”何苗喜極,再以頭觸地。梆梆作響。

“起來吧。”何後無奈搖頭:“大將軍創傷未愈,河南尹切莫步其後塵。”言指大將軍頭破血流。

“臣,遵命!”何苗奮然起身,又諂媚一笑。

何後再追問:“人證物證皆在否?”

“人贓並獲,鐵證如山。”何苗振聲答曰。

“甚好,甚好。”何後亦長出一口濁氣。本以為王美人之死,不出南北二宮。豈料竟另有凶手。

當真是,皆大歡喜。

“速去永樂、永安二宮通報。”事不宜遲,何後又叮囑道。

“喏!”何苗再拜而出。曾幾何時,他朱苗何曾如此萬眾矚目。話說。做一名權臣,個中滋味,似也很不錯啊……

殖貨裡,輔漢大將軍府。

薊王閉門謝客,安心靜養。前日,薊王披發送親,洛陽人儘皆知。若非陛下親臨,大將軍何進已滅門矣。

有識之士,無不扼腕歎息。

薊王一世英名,若無真憑實據,又豈會怒而殺人。

且為王美人披喪,亦是義之所向。天下英傑,無不拍手稱快。愛恨分明,薊王乃真英雄。

前後兩漢,四百年傳承有序。天下人心向漢。今漢以來,外戚專權,常欺淩幼主。天人共怒,四海激憤。麒麟降世,重振宗室。亦是蒼天有眼。劉備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創下赫赫威名,豈是大將軍何進能夠望背。

正所謂“人心向背”。

洛陽城風傳,何後罰銅一億免罪。此舉,亦坐實王美人之死,何氏外戚難逃乾係。

薊王極怒墜馬,乃至臥床不起。更惹無數歎息。天下惜英雄,重英雄。足見一斑。

這日清晨,便有一輛公車停在幕府門前。

司隸校尉袁紹上門投帖,得入府相見。

名帖,時下又叫“名刺”。材質多為竹木。若稱“貼”,則為縑帛。“刺”上除書:籍貫名字,還需續添官職、年齡等內容,專供拜見上官之用,名曰“爵裡刺”。此類官場專用帖,有其專門的書寫格式。需將內容在“刺”中央,寫成一行,不得拆分,故也叫“長刺”。

名刺,興起漢末。流行於六朝,尤以魏晉為盛。傳說,郭林宗為士林仰慕。遊曆洛陽時,路人慕名而來,投刺相交,常“載刺盈車”。南朝夏侯叔人,孝聞鄉裡,人爭與交,家中“積刺盈案”。甚至還有“投刺為好(嗜好)”者。南朝梁人何思澄,夜夜削木書刺,天明即駕車外出,投刺訪友。無論多晚,需將名刺投光,方能儘興而歸。日日如是。

左伯紙名揚天下。薊國名帖,皆是紙質。尤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