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善利其器(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224 字 6個月前

製鹵、測鹵,乃曬鹽之始。而後才是結晶、撈鹽。

曬鹽時,若不及時攪拌,鹽晶粗大不美,難以下咽。故在晾曬途中,需及時“旋鹵打花”,使鹽粒均勻細小。後世常用“套繩法”:事先在鹽田兩側,對稱夯下若乾根木樁,再將一根長繩,纏於樁上。類後世“跳繩遊戲”。借人力、畜力或機器,帶動套繩,攪拌田中鹵水。謂“繩打鹽花”。原理亦不複雜。

七道工序,皆是後話。所謂閉門造車,摸石頭過河。劉備及一眾薊國工匠,時下又如何能儘知。先用人力,於實際生產中,逐漸改進,升級工藝便是。

其後不久,薊國整套鹽田機關器,有:

壓灘機,將鹽田壓實、壓平、不漏,乃曬鹽之基。

提鹵機,將鹽水從海中暗渠抽提上鹽田陂渠,乃曬鹽之始。

打花機,將鹵水攪動,使鹽粒均勻細小,乃曬鹽之中。

堆鹽車,將海鹽結晶,推聚成坨。乃曬鹽之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薊王向來以備不虞。善利其器。環渤海百萬畝鹽田,非一日之功。正如藪中良田,亦非一蹴而就。皆需人力物力,天時地利。缺一不可。

二位國相來報。錦帆司馬蘇飛已在三韓半島,紮下營地。欲新造一港,名曰釜山。

劉備一愣。細問之後,再看手繪圖冊。這便篤定,必是後世釜山港無疑。

數萬辰韓、弁韓青壯,正乘田氏海船,奔赴州胡港。港口已設大營,用於安置。取“半工半讀”。半日造城,半日學藝。習漢字漢語、漢禮漢俗,諸如此類。之所以遷往州胡島,乃為防三韓覺察有異:為何不授倭語,反授漢語。

萬一被覺察,也好言語。倭人亦同習漢語,漢、倭、韓,從此言語互通,豈非三全其美。

說一千,道一萬,終歸是高等文明。

難不成讓漢人習倭語。本末倒置。逆天行事,必遭天譴。

戒之慎之。慎之戒之。

書上所言,取漢名“釜山”以示區分。倒是提醒了劉備。州胡島上港口,不宜再以“州胡”為名。此港既為中轉站,上可援三韓,下可濟倭國。再取“州胡”中一字相配,便喚做“濟州港”吧。

總比“濟胡港”顯得大氣。符合我大漢“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之風。

挺好。

入冬不久,臘日將至。

今年臘賜“八珍八寶,八饈八饌”為何物,百官皆翹首以盼。

同僚早已議論開來:王上與鐘羌聯姻,得昆岡美玉百車。玉器必不可少。諸如:琉璃香露、翠玉瓊漿、金絲毛毯等,薊國名產,自然在列。還有君臣共食之薊王家米,亦不可或缺。想來想去,似乎去年所賜,皆不可省。

今年又有何新物入列,乃時下薊國官吏,最熱門之談資。

開年後,薊王二十有五。

春秋鼎盛,如日正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