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以稀為貴(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043 字 3個月前

“果有此事?”牛加忙問。

“確有此事。”豬加速答,欲言又止:“我等與薊王,皆是大漢藩屬。料想……”

尉仇台看向一直沉默不語的馬加:“諸加皆言,因何不語?”

馬加遂出列:“回稟大王。薊國一統北疆,乃大勢所趨。前有東部鮮卑三歸義侯,今有馬韓屬國。我等當仿效鮮卑與三韓,歸義與屬國,二選其一。”

話音落地,殿內寂靜無聲。許久,尉仇台言道:“孤意已決:譴子入薊國太學壇就讀;與薊國互設使館;在北沃沮(琿春)沿岸,擇一灣贈與薊國,興建互市港口。至於高句麗,便讓其自生自滅吧。”

“大王明見。”群臣下拜。

沃沮,位於半島北部。常分南、北、東,三沃沮。東沃沮大致位於今朝鮮鹹鏡道,北沃沮大致位於今圖們江流域。東沃沮簡稱沃沮。夾於漢四郡與高句麗之間,故一直未能獨立。時下為高句麗藩屬。《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武帝滅朝鮮,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至光武罷都尉官,後皆以封其渠帥,為沃沮侯。”

而北沃沮,時下則為扶餘藩屬。“北沃沮,一名置溝婁(買溝漊,即‘買城’,北沃沮首城),去南沃沮八百餘裡,其俗皆與南同。”

“其言語與句麗大同,時時小異。”“其俗南北皆同,與挹婁接。挹婁喜乘船寇鈔,北沃沮畏之。”

其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種。人性質直強勇,少牛馬,便持矛步戰。食飲居處,衣服禮節,有似句麗。其嫁娶之法,女年十歲,已相設許。婿家迎之,長養以為婦(童養媳)。至成人,更還女家。女家責錢,錢畢,乃複還婿。

半島時局,很清晰。

薊國一家獨大。無可匹敵。

之於半島上的異族政權而言。選擇無非有二:求生,求死。

求死,易耳。

求生,亦不難。

選擇亦有二:藩國、屬國。

二者大同小異。非劉藩國,多為歸義國。若為屬國,則需聽命於屬國都尉。從“自治”角度而言,藩國要高於屬國。然從政權的先進性而言,屬國更多參與大漢吏治,國情、民生,皆遠勝歸義國。部落製度的愚昧和落後,顯而易見。且奴隸製本身,亦大大製約了生產力發展。

換言之,做一個貧窮的獨裁者,還是做一名有道明君。見仁見智。

就奴隸而言,若有選擇,自當更願舉家逃亡薊國,成為一名光榮的自由民。

翌日,扶餘王尉仇台,設宴款待薊使。宴上觥籌交錯,賓主儘歡。宴後,由智者馬加出麵,與薊使孫乾,商討結盟事宜。

遣侍子入薊國,互設大使館,開放通商口岸。條條皆是利好。至於馬加提出,兩家結秦晉之盟,卻被孫乾婉拒。

來時,二位國相叮囑再三。萬勿再“代主定親”。東胡已有高車與烏桓,與薊王和親。再和扶餘,多此一舉。亦會讓另外二家看輕。所謂事不過三。再多,便賣不上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