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 天地人和(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055 字 3個月前

劉備欣然前往,實地一觀。

文安麵積廣大。東為徑百二十裡大澤,西與鄚縣、易縣接壤。橫跨二百裡。

山南水北為陽。即是說,薊南尹陳群,將所築城池,皆設在北岸。此舉利於城防。文安背靠督亢,扼守南部國境。自當將天塹陳列在麵前。

文安、長蘆、章武三縣,將東平舒國,團團包裹其中。東平舒侯彌加,與常道侯闕機,韓城侯骨進,同為薊國內屬。雖不稱藩,卻早已與藩屬無異。三侯國,上至侯相,下至鬥食小吏,皆出薊國。一切政令,皆與薊國比同。三歸義侯,更是年年朝貢,從未例外。奢延鮮卑十四部屬國、三郡烏桓、南匈奴、高車王庭、扶餘、沃沮、高句麗、馬韓,亦如此列。即便路遠難至,亦由駐薊國大使,代為進獻。

被五胡四夷口口相傳,薊王劉備冗長的名號,足可說明,人心向背。

之所以,增築十縣。除去麵積廣闊,更因陳群,澤中營六城畢,又西進掘鯉,增築四城。將與鄚縣、易縣接壤的陂澤,亦歸為良田。二百裡縣境內,通渠圩田,撤村並邑。共計置城十有一。文安舊縣居中,經北部泒水港,連通上下兩大澤藪。

如此一來。薊國九河,自西向東,終成上中下,三向大回環。薊國渠,連通東西南北。大小澤澱,如肺葉蓄水補水。滋潤千裡水田。一地乾旱,九河補水。一地洪澇,九河分流。除非百年不遇之大災變,乃至幽冀一片澤國。否則,薊國再無旱極而蝗,洪水猛獸。年年風調雨順,季季稻作大熟。

後世將稻田劃歸為濕地,稱之為地球綠肺。可謂實至名歸。薊國千裡稻禾濕地,可提供糧食生產、泥炭積累、碳循環、水循環,環境塑造等,諸多正向生態積累。

更何況,還有“北有薊,莫縱韁”,阻胡人南下,為關東屏障。

時至今日。薊國西枕太行,東踏碧波。橫亙在幽冀之間。東西千裡,南北六百裡的這片泥濘濕地,胡虜望而卻步,如何能縱馬馳騁。

二千年前的京津冀。生態環境何止是友好。正因劉備未雨綢繆,提前進行人為乾預,防止人口過度密集,造成生態鏈持續惡化。故才親頒王命:分戶不析產。將過剩人口,向周圍擴散。維持人與自然的平衡。用當下的話說:天地人和。

嗯,沒毛病。

何為日常?家國天下,兒女情長。外加防震減災,綠色環保。

生態不友好,還敢說是穿越眾。

或有人不服:綠色環保便也算了,防震減災當如何體現。

木質框架,榫卯結構。搖擺釋放能量哇!

文安十城長,劉備已命二位國相,細細甄選。百官亦可上疏舉薦。即便聞風奏事,亦無不可。隻需德才兼備,心存春秋大義。總歸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前有酈城令陰修,三舉鄉黨,薊王欣然采納,百無禁忌。百官還有何所慮。紛紛舉薦親朋故交。兩位國相,來之不拒。悉數記錄在案,命有司詳加查驗。去蕪存菁。

今漢國祚將儘。薊國冉冉初升。能三興炎漢者,何必多此一問。繼陳寔“一門爭先”,鄭玄“桃李滿門”。左丞荀攸,亦從洛陽來書。儘舉家門賢良。

有,從叔:荀悅,字仲豫;荀衍,字休若;荀諶,字友若;荀表,字公載;荀棐,字公輔。從兄:荀祈,字伯旗。

劉備大喜之餘,去發現,獨獨少了荀文若。

荀攸乃肱股重臣。對家門才俊,自當心知肚明。然為保險起見,再向主公劉備舉薦前,必提前詢問過各人心意。換言之。荀文若之所以不在名單之列,非是荀攸藏私,而是被荀文若婉拒。

這還了得。

劉備遂去信詢問荀攸:荀氏英才儘出,為何獨缺荀文若。

荀攸答曰:叔父有一語,轉問主公,“黃巾之亂,勝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