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 漢世之傑(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136 字 3個月前

薊王繼“門下署”後,又立“方技館”的消息,雖隻在重臣間流傳。卻足以引起轟動。

薊王取“方技”為館名,而非“方術”,便為去蕪存菁。

技,藝也。術,道也。

薊王欲借舉辦“群仙會”,趁海內方士慕名而來時。再行公布於眾。並以印書為名,搜集各地“經方”,為我所用。若能得諸如“硫磺伏火法(火藥)”,薊國機關器,必將再上一個台階。

然在鄭玄等學壇大儒看來,如何去蕪存菁,才是重點。

薊國海納百川,蒸蒸日上。將作館、國醫館,功不可沒。薊國機關之利,毋需多言。國醫館,良醫良藥,治病救人。亦有大功於社稷。尤其是治療、隔離難民。防止大疫爆發。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薊國人口密集,若爆發大疫,其後果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國醫令華大夫,遣館中良醫,遍訪大江南北,深入疫區,尋找傷寒等大疫,治療之法。

所謂大醫治世,莫過如此。如此持重,儒者焉能不知。

薊王更多善待。

如國中豪商、巧匠。凡良醫,皆有“五大夫”民爵。為二十等爵第九級。高於五、六、七級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號“大夫之尊”。得田二十五頃,得二十五宅,歲俸四百五十石,本家免役。單二十五頃美田,年可得新穀七千五百石。折二百二十五萬薊錢。若加稻花魚,及爵俸、官俸,春臘二賜,足可得五百萬錢。

正因實在豐厚。故在薊國,五大夫以上為高爵。非有“大功”不可得。換言之,“五大夫”,乃是普通人,能得到的最高民爵。若要再進一步,須有大功於社稷。

何為大功?

如薊王所言:“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大儒鄭玄與薊國四少師,連夜碰麵。商討,如何將“方技”與“神鬼”剝離。使之從“修仙”轉變成“治世”。為國所用。

四少師已遷居王子館。打理嫡長子劉封入館前的諸多事宜。收到鄭玄手書,茲事體大,急忙趕來樓桑相會。

太學壇,後院精舍。

五大鴻儒齊聚。

聽鄭玄細說朝會之事。蔡邕忽吟詩一首: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鬆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可是《驅車上東門》。”陳寔笑道:“此詩近年流傳甚廣,卻不知是何人所做。”

崔寔言道:“伯喈吟此詩,可是為其中‘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之句。”

蔡邕笑道:“主公欲去蕪存菁。求用‘方技’而不問‘丹藥’。然精通方術者,多為求白日飛升。若要將二者剝離,唯取‘不信神鬼’之人,方可。”

“伯喈之言,甚善。然若隻取一人,力有未逮。料想,需‘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不篤信鬼神,方為長久計。”一錢太守,劉寵又道。

“祖榮之言,大善。”陳寔欣然點頭。

聞此言,蔡邕又脫口而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