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四郡亡胡(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162 字 3個月前

周瑜不過十歲,乃總角童子。

然有大夏令劉曄,珠玉在前。誰人又敢小覷薊王同門師弟。

此次薊王北上,薊國謀主一個未帶。隻帶周瑜與徐福,童子二隻,足見一斑。再者說來,薊王稱麒麟,善識人。自不會看錯。

環視眾人,薊王笑問道:“有何高見?”

周瑜稚氣未脫,卻胸有成竹:“善加利用,並州無憂矣。”

此言一出,帳中眾人紛紛醒悟。並州先為董卓所占。尤其南部郡縣,遍布黨羽。又募宿賊入夥,威勢日隆。然北部邊郡,卻鞭長莫及。尤其是自南匈奴王庭美稷縣始,北部諸縣,陰奉陽違,不尊號令。

董卓忌憚胡騎來去如風,又恐逼迫過甚,適得其反。故亦不敢輕易提兵北上。

“若依你之見,中部鮮卑,當如何安置。”劉備再問。

“可仿‘三郡烏桓’,擇並州太原、雁門,幽州代郡、上穀等地,另設‘四郡亡胡’。”周瑜已有定計。

“四郡亡胡……”劉備輕輕頷首。亡胡者,離亂胡人也。並未確定枝屬,多為雜胡。若效仿三郡烏桓立四郡亡胡,當可經由太原、雁門、代郡、上穀,四郡,將薊國與並州連成一體。如此,亦足可令並州牧董卓之影響,降至最低。

大漢北疆胡族,多如牛毛。邊郡漢人,皆精胡服騎射。彼此通婚,亦是平常。換言之,時下邊郡漢人,與胡人並無多大差異。今漢以來,也常有逃亡漢人投奔塞外,依附胡人之先例。

話說,沒鹿回部首領,便是前雁門太守竇統。在任時,麾下多胡人為其所用。正因如此,前大將軍竇武事敗被誅,滿門遇害時。竇統領麾下胡騎,遁入漠北,仍被尊為首領。趁北匈奴遠遁,漠北無王庭,吞並零散部落,又經西域與薊王聯盟,而日漸繁盛。時至今日,已雄踞漠北,可與高車分庭抗禮。傳聞,帳下控弦之士,不下十萬人。

此事,足見北疆漢胡關係並非涇渭分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斷難分割。

見劉備沉思不語。少年徐福,亦進言道:“啟稟主公。周參軍之言大善。不設屬國,隻設‘四郡亡胡’,如三郡烏桓故事。既可避‘鮮卑’重名,又能將亡胡各部為我所用。”

“如三人所言,中部鮮卑,今分二部。一為步度根,二為軻比能。若隻此二部,又如何新設‘四郡亡胡’。”劉備又問道。

“此事易耳。二人雖名為部落大人,然麾下枝落必然眾多。隻需另擇一強部大人,湊足四郡,則事成矣。”徐福言道。

“並州之事,孤不便出麵,又當如何?”其實劉備心中,早有定計。一問一答,不過是想讓二人在諸校麵前,善加展現。

果不出薊王所料,周瑜又言道:“何不請南匈奴王代為上表。至於幽州境內鮮卑,由汗魯王上表,正當適宜。”汗魯王烏延與薊王劉備,二家結有秦晉之好。由汗魯王上表,新帝便知乃薊王之意。如此,自不會橫加阻攔。

見帳中眾校,紛紛點頭,頗多讚許。劉備遂衝二人笑道:“二位參軍,可願替孤,與步度根等人,商談具體事宜。”

“臣等,領命。”二人稚聲下拜。

“甚好。”

果不出所料,代郡還有烏桓首領能臣氐,可與鮮卑二部,扶羅韓、步度根、軻比能三人,湊足“四郡亡胡”。

事不宜遲。遲恐生變。得薊王首肯,三人心滿意足,快馬加鞭,返回各部不提。

經此一事,周瑜並徐庶,二位少年參軍,為眾人若知。稱“少參”。

王命發出。不出三日,十二高車歸義侯,齊聚白檀。列隊入大營,謁見薊王。登壇共祭歸義老王,按高車習俗,劉備設宴款待。席間言及老王之死,新任副伏羅(歸義)侯,親口證實,乃壽終正寢,無疾而終。

劉備這才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