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芳蘭生門(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624 字 3個月前

《史記·匈奴列傳》:“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扆、驢、騾、駃騠、騊駼、驒騱。”

馬、牛、羊、驢、騾,人儘皆知,並不稀奇。然,橐扆、駃騠、騊駼、驒騱,又是何物。

橐扆(tuo yi),便是駱駝。《史記索隱》說“背肉似橐,故雲橐也。”背上坨肉像囊,故名。

駃騠(jué ti)亦作“駃題“。乃騾之一種。大部分騾馬,乃公驢與母馬雜生,稱馬騾,外型近馬。駃騠,卻是公馬與母驢所出,稱驢騾,外型更近驢,而弱於馬騾。或曰:“騾騾之子,千裡駃騠”。又指其為“騾騾所生”。事實上,就劉備所知,絕大多數騾馬並無生育能力。然傳說亦有例外。一千隻公騾與一千隻母騾中,有且僅有一對可生出駃騠。頗多物以稀為貴。

騊駼(táo tu),驒騱(tuo xi),皆是野馬。

騊駼,毛色以青為主,驒騱,毛色呈鱗狀斑紋、前蹄皆白的青馬。

《山海經》有載:“北海內有獸,狀如馬,名騊駼”。《逸周書·王會》又曰:“野馬,如馬而小,出塞外。”《甘肅通誌·雜記》亦說:“扁都口南五十裡有野馬川,出野馬,古所謂陶塗(騊駼)者也。”

換言之。時下匈奴馬,便是騊駼、驒騱等,野馬雜生後代。

匈奴人馴化野馬,再與家馬混種,誕生出白馬,青駹馬,烏驪馬,騂馬,四種優良戰馬。

或有人問,全部馴化,豈非一勞永逸。事實並非如此。任何馬種,若不適時補充新鮮血液,皆走以下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優勢基因,不斷退化。故保持一定數量的野馬種群,不斷引種,對維持良種,至關重要。

正因如此,漠北高原,野馬數量極為可觀。

先前捕捉的烏驪馬,便是被刻意放養的家馬與養馬,雜生後代。而靠近北海,劉備終於捕獲到了原生馬群。驒騱,亦作“驒奚”,散布於北海沿岸。蹄堅似鐵,奔逐如風。太史慈並黃敘,精銳進出,竟追之不及。

問過營中廄令。答曰:《漢書》有載,大宛國貳師城,近有高山,上生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於是大宛國人,春季時,趁夜將五色母馬置於山下。野馬下山,遂與母馬交。所生馬駒,汗出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裡。便是汗血寶馬。

太史慈心領神會。然黃敘卻問曰:野馬公母皆有,為何隻置母馬?

廄令笑道:頭馬必是公也。

黃敘又問:今已深秋,如之奈何?

廄令再答:隆冬將至,積鬱傷身,正當釋也。

於是從已馴服的烏驪馬中,擇數十匹“五色母馬”,趁夜色放於北海之濱。

及後半夜,忽聽群馬嘶鳴。此起彼伏,經久不息,直至天明。

數十匹烏驪母馬,抖擻精神,魚貫回營。是夜,又聞營外群馬奔逐。竟有頭馬,尋芳而至,奔衝入營。引群馬爭相奔入營中。

見野馬如過江之鯽,自投大營。眾人無不大喜過望。

傳入中軍大帳,劉備忽問:“廄令何在?”

“正撫野馬。”黃敘隨口答曰。

“速請來相見。”劉備言道。

“喏。”黃敘領命而去。

須臾又折返:“大哥。廄令言,‘渾身野鬃,衣衫不整,恐有失臣節,不便麵君’。請大哥恕罪。”

略作思量,劉備笑道:“無妨,孤去見他。”

“野馬擁塞,大哥何不等命人再見。”黃敘諫曰。

“明日恐遲也。”劉備笑答。“明日恐遲”遂成典故。與“歲不我與”異曲同工。

這便換穿常服,與黃敘等人,前往馬廄。軍中馬廄,位於草料營後。自成一營,進出皆有角門。見主公駕到,守衛正欲入內通傳,卻被劉備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