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我有一計(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165 字 3個月前

“來者何人。”城頭兵卒,高聲喝問。

“陽翟郭嘉。”郭嘉推窗答曰。

“意欲何為。”

“自為交易。”

“尊駕稍待。”果然來者不拒。

待吊橋落下,城門洞開。龔都遂引車駕入城。

棠谿城橫豎一裡餘,東西略長,南北稍短。坐落在十裡棠谿亭內,從建製上說,乃是鄉邑。棠谿城居中,與冶爐、合伯二城,各距數裡,匠人自成聚落,便是三城民眾來源。三城互為犄角,大致呈“品”字形。冶爐城乃為冶鐵,合伯城多為鑄劍,棠谿城多為工匠生活起居。

車駕一路行來,隻見沿棠谿水兩岸,排列無數冶煉高爐。圍繞棠谿湖,冶鐵爐尤其多。爐頂煙囪聳立,吞雲吐霧。煙氣彙聚於頂,連成長龍。雲蒸霞蔚,順棠谿水而下,如霧似幻,熱氣騰騰。兩岸冰雪消融,嫩芽早發。

除去木炭,石炭及魚油,亦是常備燃料。爐旁還設橐龠(tuo yuè)鼓風助火。

另有許多圓窯,廣布於冶煉場周圍。圓窯由:窯門、火池、窯膛、煙囪,四部分組成。窯建在爐前。除用於燒瓦、磚、鼓風管等,建爐諸材外,還有烘範、鐵器熱處理及燒製陶器等,多種功用。

高爐爐體,皆用耐火磚壘砌。爐基則由粘土加小鵝卵石、炭末、礦石粉等,夯土版築而成,異常堅固。“加料口”位於爐頂,匠人將礦石及木炭等混合物料,傾入爐缸,點火冶煉。煉好的鐵水則由“出鐵水口”流出,注入爐前模具,鑄成鐵板或鐵碇。故爐前還搭建有“工棚”,不僅可遮風擋雨,防止鐵水流出後遇水冷卻或爆炸;還可利用架設在橫梁上的杠杆,向爐頂加入混合物料,搬運新鑄鐵碇,及清理爐內結瘤積鐵。

高爐爐缸,呈橢圓形。分:煉爐、鍛爐、炒鋼爐、熔鐵爐等,不一而足。時下熔鐵,已采用先進的“換熱式熱風爐”。而橢圓形煉爐及鼓風設施的運用,既增大了爐缸體積,有利於提高冶鐵容量;又能縮短風管距高爐中心區的距離,進而提高生產效率。類似高爐,可日產鑄鐵一噸。

話說,爐缸由圓形到橢圓,乃是煉鐵曆史上的一次技術革新。直到一千多年後,西方才有類似爐體出現。

窺一斑而知全豹。單單一個橢圓煉爐,便可知大漢技藝之強,獨步天下。

時下,性能趨近於鋼,被後世稱為“球墨鑄鐵”的高強度鑄鐵技藝,早已全麵普及。鑄鐵脫碳成鋼,亦非難事。淬火、冷鍛、炒鋼……各地名匠,各有其獨到之處。

冷兵器時代,二項決定性技藝:種田和冶鐵,大漢皆無可匹敵。

言歸正傳。

城內街巷縱橫,酒壚、商肆,不一而足。還有一座占地頗廣的府邸。前漢時為“鐵官長”官寺。前漢時,產鐵地區置鐵官,設鐵官長,主鼓鑄;不產鐵的地區,置小鐵官,鑄舊鐵。今漢除鐵官。現為匠人首領,棠谿典居所。

府中衛士,神情肅穆,皆披鐵甲。虎背熊腰,雙臂尤其健碩,皆是打鐵力士出身。

郭嘉還發現,甲胄上銘文,各不相同。有棠谿,墨曜,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太阿,莫邪,乾將,不一而足。話說,棠谿、龍淵、乾將、莫邪等九大名劍,皆出於此。換言之,棠谿亭十裡之內,有九大鑄派。各以所鑄寶劍名為劍爐名。又以劍爐名為門派號。

果不其然。

待郭嘉並龔都,登堂入室。隻見上首端坐一饒須老者。須發花白,年過百半。各有四人,分列左右。包頭冒絮(頭巾),居中繡有墨曜,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太阿,莫邪,乾將,八大鑄劍門派。上首老者,自戴棠谿冒絮。不多不少,共計九派。

“陽翟郭嘉,拜見棠谿‘老將軍’。”

“你識得老夫?”如此說來,此人必是前五官中郎將,棠谿典無疑。

“在下實不知也。”郭嘉實言相告:“來時,幸有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