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功在不舍(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064 字 3個月前

薊國樓桑,將作寺。

薊王親臨,必事出有因。

仲春二月,“溫室實驗田”中,麥穗金黃,滿室飄香。

“試驗”二字,出自王充《論衡·遭虎》:“等類眾多,行事比肩,略舉較著,以定實驗也。”薊王賦其新意。每每在新技藝推廣前,必經由將作寺,實驗論證。名曰:試驗田。

待工匠掘出底泥,陪同官吏,無不驚呼出聲。

“敢問主公,莫非皆沙壤!”右相耿雍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然也。”劉備輕輕頷首。

耿雍又問:“主公欲圩田……大漠乎?”薊國圩田製,天下知名。

“大漠無需急。”劉備笑道:“先為西域圩田。”

“臣等,願聞其詳。”上庠令鄭玄長揖求教,被劉備雙手托起。

“諸君,還記得‘毛遂治滏’否。”劉備笑問。

“臣記得。”左相崔鈞答曰:“毛遂自薦,請兵有功,趙王封其為諫議大夫,封邑曲梁。此地雖是沃土,卻因地勢低窪。滏、洺等水,常泛濫成災,百姓生活貧苦。毛遂先築河堤,迫洺水改道北流。又令民夫和‘紅膠泥’,將滏水河床抹厚五尺,不留空隙。此後,滏水再無潰決之虞,河道暢通,一瀉千裡。”

劉備笑道:“沙壤之所以能蓄水,便因三尺之下,皆是紅膠和泥。膠泥經驕陽暴曬,無需火烤,便會硬化如陶。等同於將此片沙田,盛入巨大陶碗。再引肥水至田埂,連通埋於沙田下的滴漏竹管,不斷滋潤。遇曝曬,水汽自升,無缺水之困,穀物因而萌生。”

說完。劉備又命工匠取來一截鑽孔竹筒,遍示眾人。

與時人用來計時的漏壺,完全不同。此竹筒,開孔如笛,居中排列腰際。隻需水位越過腰線,便可四時滴漏。

“莫非主公欲從冀州運紅膠泥,遠赴西域。”右相耿雍言指,代價不菲。

劉備搖頭道:“非也。類似黏土,無處不有。便是大河底泥,亦可烘乾墊底。隻需命匠人出城搜尋,當可就近運來。”

門下祭酒司馬徽笑問:“先看革帳溫室,又看沙壤種田。主公欲為長城軍屯乎?”

“然也。”劉備道破心意:“大漠終歸是心腹大患。前漢所築長城,多有損毀。孤欲重築,設立塢堡,令兵士屯田自養。而後。徐徐逆進,築城通渠,種田大漠。”

先不論能否實現。我主雄心,無人可及。

就劉備所知,隻需搞定蒸發與滲漏,沙地種田,亦無不可。支渠四通,膠泥墊底;肥水滴灌,溫棚遮陽。應當可行。隻需持續種田數載,不斷改良土壤,待防風林木長成,水性循環小氣候形成。持續種田,當事半而功倍。

“先從西域始。”劉備一錘定音。

西域實不缺水。隻因地表蒸發劇烈,難以存留。前漢時,西域都護府,針對性的修築了地下水利工程。時稱“井渠”。穿渠校尉,便負此責。“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轉穀。”後人注“卑鞮侯井”曰:“大井六,通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