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 君臣之約(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45 字 3個月前

.,

“臣等,拜見主公。”薊國四師,齊齊行禮。

“諸公免禮。”劉備連忙示意中書令,遣宮人捧入坐席。無需入二千石列。四人獨坐,以示優寵。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此乃理所應當,自無人指摘。且四師德高望重,於國人心中,堪比商山四皓。理應優待。

“悉知主公欲刊印邸報。我等星夜前來,責無旁貸。”蔡邕言道。

陳寔亦道:“先前。老臣等,於軒下聽聞,主公欲行‘一日一報’,公之於世。竊以為,茲事體大。雖老眼昏花,亦當仁不讓。”

劉寵接口道:“主公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策於民,啟民智、聚民意、正民風。開華夏三千年施政之先河。功莫大焉。”

崔寔一語中的:“主公此舉,堪比《熹平石經》。”

“主公,明以照奸,光融天下。乃國之幸甚,民之幸甚,臣等之幸甚。”蔡邕再拜。

引百官齊聲附和。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劉備這才道破心意:“孤雖遠未稱‘老邁昏聵’,然有備則無患。為防日後,閉目塞聰,阻塞言路,不恤國政,任用佞臣。故創刊《朝聞日報》,以為警醒。”人老而昏,兩漢先帝,比比皆是。便是武帝,亦未能逃脫。

此言一出,四少師紛紛以袖拭淚。古往今來,再無人君,可與我主相比。

“如此,當有勞王傅、諸公,代孤妥善把關。”劉備起身行禮。

百官肅容回禮,立君臣之約。

門下報館,隨之建立。與風聞奏事,直言進諫之侍禦史迥異。古往今來,國政民情,皆層層上報,直達天聽。薊王卻反其道而行之。將國策民情,層層下達。公之於眾,廣而告之。

一升一逆,高下立判。

就事論事。於一份報紙而言。主編的作用,毋庸置疑。由創立“月旦評”之門下功曹掾許靖,秉筆操刀。自是上上之選。再加薊國肱股重臣,中流砥柱,合力把關。當萬無一失。薊王大可放心。

細細想來。薊王之所以能達成所願,原因有三。左伯紙技藝成熟,產量大增,乃其一。活字印刷術,日臻完善,乃其二。大漢民風開放,從不墨守成規,敢於接受新鮮事物,乃其三。

想著那條“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的漢律,時下早已不用。便可窺知一二。

更有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足見開放習氣。此,亦是強勢文明之顯著特征。兼容並蓄,“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包羅萬種,化為天下漢裔。

當然。家國天下,列候次減。自前漢以來,無為而治之黃老之風,亦讓洛陽朝堂,聽之任之。未曾責難。

五千份《朝聞日報》創刊號一出,舉國轟動。

“記佐”,遂成大熱職業。雖不過是百石少吏,然卻令國中才子,趨之若鶩。三百出仕,二千及冠,自令人心馳神往。然才高八鬥者,畢竟萬中無一。若能以記佐出仕,亦是我輩上佳之選。試想,馳騁國境,采風、催稿。上拜大儒,下訪黎庶。耳濡目染,學業自成。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既長見識,又得薪俸。二全齊美,何樂而不為。

門下署前,列隊如龍。整日門庭若市。青年才俊,遠道而來,皆為應募記佐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