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正中下懷(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820 字 3個月前

() 薊王少年成名,今已貴為三朝元老,卻仍是武陵年少。二十又五,英姿勃發。羨煞旁人。

負天下所望,莫過英雄豪傑。漢人重諾,故俠義之風盛行,悠悠四百年,曆久彌新。英傑輩出。饒是奇女子,亦不逞多讓。趙娥、荀采,還有扶風馬氏。

男女之事,終歸兩情相悅,水到渠成。古往今來,種田耕地,通渠為首。

萬事萬物,宜疏不宜堵。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後人誠不欺孤。

難得朝會,一團和氣。薊王當麵,無人敢捋虎須。董驃騎、何車騎,敬薊王之深重。發乎肺腑,溢於言表。

薊王遠道,不宜操勞。國事暫且放置一旁。說些家長裡短,又敘通家之好。家國天下,家事亦國事。下朝後,劉備又引竇氏入後宮相見。竇瓊英,乃竇妙姑母。若以此論輩分,劉備猶長太皇一輩。劉備還漢室宗親,今漢親疏有彆,故不必從此論。再者說,親上加親,漢室屢見不鮮。隻恨竇氏滿門橫禍,唯剩竇氏一人,深閨待嫁。

簾後董太皇之心,可想而知。可恨董承之女,尚不足十歲。不然早早嫁於薊王,也成通家之好。心念至此,董太皇一身神遊天外。

太皇此宴,少帝作陪。竇太皇遣人去西園請何太後。果被婉拒。何太後回話:薊王還朝,理應虞侍。隻憾今日抱恙,強為歡笑,恐掃王興。待他日痊愈,再請薊王宮中赴宴。

好一個“強為歡笑”。

其中深意,劉備焉能不知。且貴為當今太後,竟用“虞侍”。虞侍者,謂“伴侍而使悅之”。乃弄臣倡優,取悅主人之詞。堂堂太後,自甘下作。非行諂媚色誘,而是隱晦其意。雖無夫妻之實,卻有夫妻之實(果實)。

守邸丞劉平已六百裡密報。天降流火,麒麟送子。種出薊王,絕無差池。

劉備心知肚明。以麻姑針術,當十拿九穩。隻可惜“醫者難自醫,渡人難渡己”。麻姑侍寢日久,且頗得寵溺。然卻未能如願受孕。卻不知何故。

話說,觀天閣女仙中,唯有倭妃等寥寥數人,珠胎暗結。薊太醫令華妁,正為眾女仙悉心診治。若無轉圜之機,唯有施以麻姑針術。以期正中下懷。

薊王少年多情,年少多金。身邊國色天香,異域風情。一般庸脂俗粉,斷難入眼。便是宮妃,亦難比肩。二宮太皇,自有先見之明。禦賜美人,便算了。倒是竇太皇有心。以親手縫製紫艾綬相贈。遙想當年,太後竇妙,被禁雲台。缺衣少食,難以為繼。劉備奉上重禮,彼時太皇亦以紫艾綬相贈。時光荏苒,物是人非。

紫艾香氣依舊,薊王徒生恍惚之感。不由舉至唇邊,輕輕一嗅。

本是席間不經意之舉。卻看得竇太皇心頭一暖。皆說薊王乃長情之人,今日一見,果不其然。所謂聞香識人。薊王必曾先聞,今才又嘗。憶中尋香。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薊王感慨心生。微微動唇,未發出一聲。

然簾後竇太皇似心有戚戚,竟淚灑當場。

薊王善待天家帝胄,又何嘗不是感念先帝,有求必應,錢貨兩訖之恩義。雖說君無戲言,然能恪守皇商信譽,買定離手,落子無悔。縱觀上下五千年,亦稱罕有。

隻需談好價錢,先帝從未食言。試問,能有此信譽者,便是煌煌天漢,前後諸帝,又有幾人。

劉備著實欽佩。

見竇太後情難自禁,乃至淚流。董太皇略作思量,這便心領神會。所謂“老無所依”。自前大將軍竇武,兵敗梟首。竇氏一門慘死,置身竇妙孤家寡人。若非少年時,劉備誤打誤撞,將諸母從比景接回。又送入永安宮,與竇妙朝夕相伴。恐已早亡,難成三宮鼎足之勢。

少帝年幼,不宜沉湎酒色。便以茶代酒,頻頻舉杯相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