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外征內討(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848 字 3個月前

.,

“諸征與偏裨雜號同。”

換言之,時下四征將軍,並無“開府”之權。然加“都護”,便可開都護府。等同於變相開府。從隸屬而言,都護府屬吏,並非隸屬四征將軍,而是隸屬都護。

都護,乃雄職。類後世“總督”。軍、政大權,一手掌握。又遠在邊陲,山高水險,若起不臣之心,鞭長莫及。

正因事關重大,朝議送達。劉備遂開(幕)府議。

“西域、漠北、**、東瀛,皆遙遠,不可牽扯主公過多精力。”賈詡言道:“若四征出五校,乃至大營兵力四散,函園守備必然空虛。”賈詡言下之意,若依朝議,四征將軍出幕府五校。則必分兵邊陲,戍守國境。乃至十裡函園,兵力捉襟見肘。再有逆亂,恐無兵可用。

“漠北苦寒之地,六氏高車,沒鹿回等部,多已歸順,北疆無戰事,亦非時下之重。不可舍近求遠。”荀攸言道:“且主公‘輔漢大將軍’之職,並非世襲。若生變故,則四方都護府,儘失也。”荀攸言下之意,若有一日,朝廷裁撤薊王軍職。則多年苦心經營,一朝儘毀。

“公達,言之有理。”沮授言道:“主公宜當將四征將軍,劃歸麾下。”

“大將軍掌天下兵馬。四征本就是麾下,如何再分。”劉備言道:“無需多此一舉。”

“眼下雖如此。然若有一日,朝廷再設大將軍,必分主公兵權。那時,輔漢大將軍與大將軍,職權又當如何劃分?”荀攸所思,不無道理。

劉備輕輕頷首:“如公達所言,若不設四征,又當如何?”

略作思量,荀攸言道:“當仿效主公‘輔漢’大將軍稱號,將大營五校,擢升為大營五將。”

劉備心領神會:“‘校尉’升‘將軍’。”

“妙哉。”田豐欣然點頭:“主公既為大將軍,下設將軍位,實屬平常。”

沮授亦道:“如前軍校尉,可擢升為前軍將軍。後軍校尉,自當擢升為後軍將軍。”

賈詡搖頭:“恐與前後左右,四方將軍類同。”

“加‘輔’字。”劉備靈光一現:“輔西、輔東、輔南、輔北、中壘。將軍之下,再各設五校。以此類推。彆部司馬,擢升為偏將軍。彆部假司馬,擢升為裨將軍。刻印‘輔漢偏將軍’、‘輔漢裨將軍’。”

“主公聖明。”眾人大喜。如此,上下隸屬,一目了然。

“關校尉等,屢立戰功。理應擢升。如張濟之流,竟為衛將軍。豈能讓關、張,屈居其下。”賈詡言道。

田豐又問:“品秩當如何勘定。”

“四輔將軍,同九卿,秩中二千石。偏將軍,秩真二千石,裨將軍,秩二千石。麾下五校,仍秩比二千石。”劉備斟酌言道:“幕府僚屬,亦酌情升遷。設左、中、右三丞,秩中二千石;左、右二丞,各設左、右二仆射,秩二千石,分掌四都護府,中丞總領輔漢幕府。另設左、右將兵長史,為幕僚之長,秩真二千石,隸屬幕府中丞;下設左、右從事中郎,分掌諸曹,秩二千石。軍司空、軍正,皆為中二千石。”

雖已有準備,然四大謀主亦不禁各自心喜。

單此事,主公之明,便足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