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吐剛茹柔(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801 字 3個月前

十二月初。

薊國上計使團,並隴右上計使團,先後奔赴洛陽。

薊王命斥候一日數報。待入八關,這才心安。尤其薊國上計使團,直到橫渡小平津舟橋時,薊王方知,王妃公孫氏及七位小姐姐,亦在隊中。

舟橋,後世稱浮橋。即以舟代橋。故有“浮航”、“浮桁(héng)”、“舟梁”之稱。因架設簡便,成橋迅速,常用於軍事,故又稱“戰橋”。

用時即連,行畢則拆。為華夏先人首創。周製,浮橋為天子專用,庶人以泭(木筏)渡河。故有“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之說。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破除舊製,舟橋使用漸廣。

周文王“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乃舟橋首見記載。春秋時,秦景公母弟,後子針(人名),於大河上架舟橋,“車重千乘”,叛秦入晉。乃是見於書錄的首座“大河舟橋”。

五百七十六年後。建武十一年(35年),公孫述架江關浮橋,以絕漢軍水路交通。後被岑彭火攻摧毀。乃是首座“長江舟橋”。

時下,“造舟為梁,連舟為橋,溝通南北,便輸天下”,已極為普遍。然卻無永久性舟橋。

為便於冬季往來,故趕在大河冰封前架起。稍後不久,舟船遂與堅冰,凍成鐵板一塊。天塹變通途。待春暖花開,大河解凍前,便會拆除。故時下舟橋,皆屬於臨時性橋梁。

大河滔滔,水大浪急。尤其豐水期,奔衝而下,舟橋難以維係。不可久置。直到隋煬帝大業元年,造“天津橋”,以架洛水。“用大纜維舟,皆以鐵鎖鉤連”,方為首座永久性舟橋。

劉備欣喜之餘,又放心不下。命關、張二義弟,領麾下精騎,北上相迎。入園時,兵分二路。上計令陳逸等,車入薊國邸。王妃車駕則入水砦。薊王親出,攜重臣列隊甲板相迎。

“妾等,拜見夫君。”公孫長姐並七位小姐姐,盈盈下拜。

話不多說,劉備急忙扶起:“速避風寒。”

三足踆烏,水上塢堡。正殿見過一眾家臣,王妃等人,遂入後殿。梳洗裝扮,再赴接風宴。

如前所說。正臘罷朝,百官俱賀歲。趁二十餘日假期,王妃遠赴京師,與夫君團聚,亦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先前並非故意隱瞞,隻恐走漏風聲,為賊人所乘。

須知,今時不同往日。薊國上計,已無需千裡迢迢,從薊國轉運海量銅錢。隻需持薊王敕令,往錢堡交割即可。輕車簡從,行程迅捷。亦無需再提前月餘出發。

劉備已問過,宮中一切安好。諸子有太妃及義太妃照料,長姐及七位小姐姐,當可安心。

王妃駕到,船宮得主母。馬氏、鄒氏、杜氏等,齊來拜見。公孫長姐,玉容仙姿,更加七位小姐姐相映成輝。饒是國色如馬氏,亦不禁心生折服。

長姐與三墩,自幼相伴。寒暑易節,情深意切。七位小姐姐亦早入家門。自微末時,相伴至今。雖為側妃,並無貴人策封。然各有封號。金章紫綬,合稱七妃。安氏四姐妹並副伏羅氏、烏蓮、慧妃等,稱諸妃。西域五十五國,五十六國公主,並十夷王女等,稱眾妃。

獨長姐稱王妃。

待三宮少帝,知薊王妃駕到。已是翌日。

這還了得。三宮太仆,頂風朔雪,車駕入水砦。呈帝後禦賜,代為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