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伏路把關(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601 字 3個月前

()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上陵禮後,朝政始興。百姓、群臣,皆收攏心性。一年之計在於春。切莫因小失大。

各地上計使團,四散而歸。山門處,各色人等依依惜彆,相約來年再會。如前所說,薊王輔政當滿五載。掐頭去尾,來年上計,必如先前這般。

曆經開年大典,少帝頗顯沉穩之貌。見多識廣,屢見不鮮,便是指此。待此等大典,皆可應對自如。百官臨朝,還有何所懼。薊王臨朝,便宜行事。無需次次上朝。三公九卿,何董二戚,並二位幕丞,足可打理一朝之政。

函園乃薊王陵。內中事物,本由幕丞荀攸,代為掌管。今,幕府與封國並立。輔漢幕府屬吏,便不宜參與封國之事。且朝政繁雜,荀攸“力有不逮”,故而請辭。劉備知其乃為避嫌,並非力所不能及。

見他心意已決,薊王亦不勉強。再擇合適之選繼任。

依律,帝王陵園,當設“園令”。《後漢書百官二》:“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園,案行掃除。丞及校長各一人。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

薊王陵,可設“函陵園令”,簡稱“函陵令”。十裡函園,有編戶一萬三千。近四十萬眾。單置六百石陵園令,恐力有不逮。劉備上表陳情。得太皇並少帝應允,將函陵令,品秩擢升至千石。與縣令相當。事實上,封國之事,薊王可自決。隻因函園毗鄰京畿,茲事體大。故需慎重行事。

首任函陵令人選,年前薊王已六百裡去信國中,詢問二位國相。

正因地處京畿天子腳下。,右相耿雍亦不敢擅斷,遂入宮通稟。

太妃專開朝議。便有大夏令劉曄,舉好友魯子敬。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生而失父,與祖母居。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標)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時江淮宗賊大起,沆瀣一氣。覬覦魯肅巨富,時有吞並之心。

劉曄與肅友善,遺肅書,曰:“方今天下難安,亂象已生,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想我薊國,披甲十萬,處地肥饒,淮泗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時不可失,足下速至。”肅答然其計。欲舉族北上,遷入薊國。

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暗中操練),講武習兵。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今欲舉族北遷,肅乃命其屬曰:“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薊國沃野萬裡,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其屬皆從命。乃使細弱在前,強壯在後,男女三百餘人行。

州追騎至,肅等徐行,勒兵持滿,謂之曰:“卿等丈夫,當解大數(大局)。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騎既嘉肅言,且度不能製,乃相率還。有驚無險,脫困行至江邊。乘往來江表十港之薊國海市大舡,北上薊國。逃出生天。

大江東去,四季不凍。

去年末,已舉家遷入樓桑大溪地,得劉曄引薦,入太學壇。時薊王已北上,故未知也。

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起居寢臥,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上庠令鄭玄,如獲至寶。讚其曰:有過人之明。

開年不過十五,便舉其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