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變置社稷(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16 字 3個月前

言下之意,薊一國濟天下。隻需薊國不亂,天下可安。

洛陽朝堂,八關鎖固,不過坐擁百裡之地。然,單薊王“人歲六十三錢”獻費一項,足夠朝廷上下,全年開支。大漢一藩,足見一斑。

正因天下皆知。故少帝、新帝,才有恃無恐。二帝皆以為,隻需分出勝負,穩坐大位,薊王自當俯首稱臣,四時進貢,不生二心。

事實卻也如此。隻可惜。帝王心術,在心懷天下的薊王麵前,早已無用武之地。自先帝時起,薊王早已完成從義理到情感的切割。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zīg)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注)。”

一言蔽之,民貴君輕。

為救萬民於水火。逼不得已,唯有變置社稷。

世人常言,社稷為重。卻忘了民為貴。薊王心係萬千黎庶。煞費苦心,立《圩田製》。令國之石民,皆得進身之階。如此千方百計,最大程度將黎庶階級,整體抬升。大利於國民。

如今,薊王又要將薊國爵民製,放之四海而皆準。待成天下共識。何愁江山不定。

些許豪門大姓,逆世而行,欲壟斷江山。蚍蜉撼樹,螳臂當車。終將被曆史的車輪,碾成齏粉。屍骨無存。

可以預見。這場封建時代的分水嶺之戰。必已薊王完勝告終。

話說,自薊王少時南下平亂,乃至黃巾逆亂。天下百姓,齊奔薊國。一日數萬,乃是數十萬,更屢見不鮮。如何妥善安置,薊國各級官吏,早已輕車熟路,手到擒來。

數萬西域來客,不出半日已被歸置完畢。如泥牛入海,水花不顯。彙入泱泱大國。

窺一斑而知全豹。薊國戰爭動員能力,亦不逞多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未行,運籌帷幄之中。關於林邑國的一切情報,正被逐條整理彙總,呈報輔漢幕府。

林邑國的山川地形圖,亦在加緊製備中。

“非劉不王,非功不侯”。民爵九等五大夫以上,非功不授。先前,豪商田韶販飛雲、蓋海,二艦隊,為國創收六十億。這才連升六等,授予十五等之少上造爵。換言之,薊國民爵,十億一等。且斷難世襲。即便位高足可世襲,亦需減等:“關內侯子二人為不更,它子為簪裊”。

換言之。民爵雖是終身製,卻不可傳於後輩。新一代薊人,需如父輩那般,亦步亦趨,為國效力,方可積功升爵。

以上種種,皆非薊國首創。乃兩漢四百年,積威猶存。被薊王慧眼識珠,發揚光大。才有今日爵民興起。若與後世相比。爵民或可視作大漢的“中產階級”。乃是封建時代邁向帝國時代的標誌之一。

若無爵民,必興門閥。於是封建時代退化成農奴時代。家國天下,劣化成家天下。再無國民,隻剩家奴。而後“種姓”大行其道。不看德才兼備,隻看門第出身。

故薊王竊以為:自漢而後,華夏封建文明,一直在退化。直到農耕文明被工業文明所徹底取代。單從製度的優越性而言,上下五千年,皇朝更迭,兩漢是頂峰。

後世儒教,常把孔孟之道,掛在嘴邊。卻從不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黎庶如何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