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天下都北(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483 字 3個月前

.,

不愧是儒宗。

博覽群書,知之甚祥。寄田一出,眾人交頭接耳,各有所悟。

薊王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這便言道:“鄭公之意,比同爵田。海外與國中等同。”

“主公明見。”鄭玄答曰。

“諸君,以為如何?”薊王居高下問。

“臣等,附議。”百官同聲。

薊國先有三食俸。又見雙爵田。編戶齊民,戶戶一頃。二十等爵之一等公士,則為一頃半。比編戶齊民,多出半頃。領歲俸五十石。可在海外荒洲,新辟三熟美田一頃半。內外相加,足比齊民多出一頃。

新政雖未及頒布。然市舶寺期券獲利之豐,顯而易見。可想而知,“寄田劵”一出,必當風靡國中。

“市舶寺既掌‘寄艙券’,當由水衡都尉掌‘寄田劵’。”左相崔鈞起身奏報。

“水衡都尉隸屬輔漢幕府。宜當由幕府主理。交由水衡都尉分理。”劉備言道:“具體事宜,可由麾下‘象林農官’掌理。”

“主公明見。”群臣拜服。

至此,幕府與封國,內外分立,協同如一。凡國境之外,諸多事宜,無論邊疆亦或是海外,皆由幕府掌管。

幕府左、中、右三丞,職權亦隨之確立。

右丞荀攸,掌四方都護(漠北都護府、嶺南都護府、西域都護府、東瀛都護府)。左丞李儒,掌四方護尉(使匈奴中郎將、使高車中郎將、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護氐校尉、護南蠻校尉)。中丞賈詡,掌水衡都尉,並隴右牢城。

話說,李儒先於荀攸,出仕薊國。卻將幕府右丞之職,讓與荀攸。萬裡手書劉備,吐露剖心之言:賈詡、荀攸,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yu同‘啊’)!李儒遠不及也。甘居其下,心滿意足。

薊王不由慨歎。果然“南橘北枳”。今時今日之李儒,與史上逼少帝飲鴆而亡之李儒,可謂判若兩人,雲泥之彆。

遂擢荀攸為右丞,李儒為左丞。

幕府已改造增築畢。一眾幕僚,正分批遷入。幕府毗鄰門下署,與二國相府,隔街相望,門當戶對。又緊靠王宮北門。可想而知。說是薊國權重之地,亦不為過。

臨鄉與南港合並,稱薊都。又稱北都或北京。

北都,都北也。

張衡曾作《二京賦》。言指東京洛陽,西京長安。南京自是宛城,北京便是臨鄉。

無有異議。

千二百萬薊人,由幕府並封國,計十二萬精兵拱衛,可謂固若金湯。

若再加隴右大震關輔漢偏將軍鞠義,大散關輔漢裨將軍高順麾下兵馬。當不下十五萬。具體多寡,不足為外人道哉。

四方都護,各有五萬府兵。再有四方屬國兵馬,薊王可不費吹灰之力,組建百萬雄兵。

薊王但凡有不臣之心。揮鞭一指,摧枯拉朽。江山易主,何其易耳。

“然無王莽,何出光武?”平樂會上,黨魁一語中的。

與會眾人,大膽求問:“敢問少府,若將薊王比光武。今時今日,何人又是王莽?”

黨魁高深一笑:“再出王莽,為時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