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傭兵公會(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443 字 3個月前

.,

太傅楊彪歎道:“黨魁,先前便屢次上疏。言,陛下未及元服,便急於親政,與宗法不合。乃取禍之道。今替董卓表奏,許,亦是此因。”

“唉……”少帝一聲長歎:

“‘及至禹、湯、盤庚、武丁,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製禮,禮法以時而定,製令各順其宜’。後‘周室衰,禮法墮’。

‘禮者,治之始也’,故‘隆禮重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

‘法者,治之端也’,治國‘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禮’。

‘用刑政治百姓,備禮義待君子’,“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故非禮,是無法也’。

‘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險而百姓不一’。是為‘先教後誅,先禮後法’也。

‘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少帝將疏中所錄曆代先賢明言警句,娓娓道來:“少府乃天下士人之首。視禮法如命,朕豈不自知。”

“有教無類,先教後誅。先禮後法,四海升平。”楊彪言簡意賅。

少帝歎道:“少府亦崇荀子。”

“荀子‘隆禮重法’,承儒家之精要,集百家之大成。乃薊國大儒學之始也。”太傅語透深意。

“少府苦心,朕已儘知。”少帝話鋒一轉:“為今之計,該當如何。”

“董卓既為上公之首,執宰朝堂,亦無可厚非。”楊彪言道:“陛下宜當早立三公,以為製衡。”

少帝心領神會:“何人可為三公。”

“射聲校尉馬日磾,衛尉朱儁,廷尉皇甫嵩。可為三公。”

朱儁,皇甫嵩,曾為左右車騎將軍,共滅南北黃巾。忠肝義膽,斷不會與董卓同流合汙。射聲校尉馬日磾,出身經學名門,又與薊王沾親帶故。三人正當其用。

少帝欣然應允:“何人可繼之?”

“崔烈、許相可繼之。”楊彪又答。

“許相曾任侍中,與十常侍互為表裡。此人素媚內官。太傅因何薦之?”少帝不解。

“正因其阿諛曲從,可左右互濟也。”楊彪答曰。言下之意,可居中調和,不至雙方矛盾激化。

少帝信服:“太傅老成謀國,朕甚幸之。”

“老臣,惶恐。”楊彪肅容下拜。

秋,七月,以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衛尉朱儁為司空,廷尉皇甫嵩為司徒。崔烈、許相繼之衛尉、廷尉。宗室劉虞為太常,南陽劉弘為光祿勳,侍中劉艾繼為宗正,張溫為大司農,司馬儁仍為大鴻臚,王允仍任太仆,黨魁張儉繼為少府。

桓典穩坐司隸校尉。司馬芳守河南尹。司馬防為洛陽令。

太師董卓表南陽許攸為尚書令。二表南陽樊陵為禦史中丞。三獨坐中二人,為董卓黨羽。欲與桓典,分庭抗禮。

《魏氏春秋》:“故事,禦史中丞與洛陽令相遇,則分路而行,以丞主多逐捕,不欲稽留。”《環濟要略》:“禦史中丞有石室,以藏秘書圖讖之屬。”

一代新人換舊人。

本以為朝臣更跌,到此為止。豈料董卓石破天驚。三舉車騎將軍何苗為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