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8 深明大義(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992 字 3個月前

.,

衛將軍張濟,言儘於此。

簾內太後,亦無言以對。

待哭到力竭,無人相勸,何苗唯有收聲。

小將張繡,忍不住抱拳相問:“大將軍可有決斷?”

前大將軍何進,攻打二宮時,命何府死士,火燒永樂宮。令小將張繡一戰成名。年紀輕輕,便為五官中郎將。錦繡前程,不可限量。

何苗能有何決斷。唯有背身不答。耍起無賴。

衛將軍張濟,一聲長歎。抱拳進心腹忠言:“臣受薊王重托,護天子周全。時至今日,唯儘力而為。臣等,告退。”

“衛將軍且慢。”簾內何後忽言道。

“臣在。”張濟不疑有他。

“來人,請‘董侯’入殿。”太後遂傳口諭。

“喏。”少頃,長樂太仆趙忠,領董侯入內。

“叩見太後。”董侯雖年幼,然舉止得當,頗有儀容。

太後柔聲言道:“此人乃衛將軍張濟,董侯隨之,可全性命。”

“遵命。”董侯再拜起身,又衝張濟行禮:“有勞衛將軍。”

張濟急忙避過:“太後何意?”

“衛將軍可將董侯,置於魚梁台上。料想,太師既得董侯,必不會再為難百官。”太後言儘於此。

衛將軍張濟,如何還不領悟:“遵命!”

太後此舉,可謂神來之筆。

董卓既得董侯,心滿意足。水到渠成,必行廢立。少帝雖難免被廢,然性命無憂。有薊王虎踞在北,董卓如何膽敢大逆不道,屠戮漢室。

且背後深意,遠不止此。

衛將軍張濟,登台獻寶,乃是納投名狀。董卓必引為心腹。然張濟究竟如何行事,且觀後效。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太後深知董卓為人也。

南郭,東罼圭苑。太師府,魚梁台。

誠如張濟所言。為防夜長夢多。董卓儘遣虎狼兵士,將洛陽內外,三公九卿,並朝中百官,悉數車載至台上。

卓謀廢帝,會重臣於台上。議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為治。今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共)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勃海王(董侯),何如?”

太仆王允曰:“案《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餘,故霍光廢之。今上富於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

卓怒,罷坐,欲誅允,少府勸之,得免。遂命兵士,驅趕下台。

便在此時,心腹愛婿,中郎將牛輔入殿通稟:“衛將軍張濟求見。”

“哦?”董卓略作思量,這便言道:“請來一見。”

“喏。”

須臾,衛將軍張濟,並五官中郎將張繡,攜一錦服童子,昂然入內。

“末將,拜見太師。”

“衛將軍身前何人?”董卓劈頭便問。

“乃王美人貴子,董侯是也。”張濟實言相告。

“嘶——”董卓將信將疑:“聞董侯豢養於太後宮中。如何與衛將軍至此?”

“此乃太後之意。”張濟遂將前因後果,和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