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4 滅紀廢典(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397 字 3個月前

處士橫議,一家之言,本無傷大雅。然被太學生手抄成冊,廣為流傳。便成毀譽參半。終歸免不了“妄議朝政”之嫌。

王允總領朝政,革舊圖新。朝野皆為之振奮。不料卻出“處匡床”論“天下治”。不啻當頭棒喝。言及天下大勢,不乏驚世駭俗之語。

譬如與壽春合肥侯,化乾戈為玉帛,共分天下。又如效仿薊國《圩田製》,儘收無主荒田,依《二十等爵》劃分。更有遷都長安,立足關中,學西秦固守,以待天時之論。

謂此風不可長。

恰逢朝政百廢待興,關東十萬聯軍扣關在即。可以預見。王允為攏民意軍心,對妖言惑眾者,必行殺一儆百。

然畢竟黨魁。王允亦知牽連甚廣。故先召來台上,言語相勸。

“國祚日艱,幼主危難。我輩當‘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公,乃黨人之首,士林之望。請慎言。”

“太師亦出士林名門。”張儉笑答:“會上清談,以助雅興。與國祚何乾?”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王允言道:“公,名聲富於四海。時黨錮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凡所過,莫不重公名行,破家相容。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蓋數十百所。州郡因而殘破。何也?仁義附焉。”言下之意,樹大招風。正因黨魁重名天下,故望門投止,破家相容。此乃道義所向,仁義附焉。

言及舊事,張儉不禁麵露愧色:“太師之言,老朽已儘知。”

見張儉俯首認錯,王允心結亦解:“如此,公,且自去。平樂會,不開也罷。”

不料聞此言,張儉忽生慨歎:“便是董卓擅權,亦無有此舉。”

王允勃然叱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黨魁被捕入獄。京師震動可想而知。

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黨魁負天下之望,名重四海。今秉筆《東觀漢記》,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王允答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請注意)’,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妖言惑眾,執筆在幼主左右。(張儉)既無益聖德,複使吾黨,蒙其訕議(非議)。”

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

京中士大夫多矜救之,皆不能得。

薊國都,西宮增城二重殿。

“大將軍來函?”略作思量,簾內董太皇,不禁莞爾:“今王允主政,大將軍朝堂之上,難覓一席之地。故來求之。”

竇太皇言道:“六百裡傳書,必然事急。”

董太皇不疑有他,遂親手拆封。漆木匣將將開啟,董太皇神色大變。待取匣中白絹細觀,不由汗如雨滴。

畢竟董門家事。竇太皇不便多問。亦不便觀瞻。

待董太皇將白絹收入匣中。竇太皇這才問道:“莫非京中巨變。”

董太皇慘然一笑:“家門不幸。”

果不其然。聞乃家門之事,竇太皇自不便多言。

須臾,董太皇忽起身。不及出簾,便搖搖欲墜,站立不穩。竇太皇急忙離席攙扶。“姐姐安否?”

“無妨。”董太皇強撐起身,徑直出殿。尋南宮少府而去。

稍後,北宮瑞麟閣。

薊王連收二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