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時機未至(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600 字 3個月前

“回稟主公,老臣竊以為,時機未至也。”鄭玄持芴奏對。

薊王亦不置可否:“公且言之。”

“喏。”待殿中群臣噤聲,鄭玄這才娓娓道來:“先帝崩於沙丘,詔命‘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故主公立合肥侯為帝。阿閣兵亂,宗室死傷。時太後廢之。主公又立史侯為帝。史侯水淹南陽,百萬流離。為賊臣董卓所廢。時主公上表,奉獻如舊。今,天子無過,何言輕廢。”

儒宗所言,乃是禮法的承續。論證董侯的天子身份乃其一。畢竟雖是董卓所立,然卻秉承法度,儀軌如舊。且薊王上表奉獻,亦認可天子之位。涼州武臣起兵,號為“清君側”,明為大將軍董重發起,為誅王呂、呂布二人。實則乃前後二廢帝,欲逼天子禪位,圖謀複辟。且與史侯急於親政迥異。董侯年少,遠未及元服。朝政先為董卓,後為王允總領。故為政得失,皆與天子無關。董卓亂政而亡,人亡政息。王允撥亂反正,人存政舉。然即便如此,亦未能平衡各方。乃至西涼武臣,人心惶惶;八關守衛,軍心不穩。皆是王允,治政之失。

俗語曰,“冤有頭,債有主”。董卓、王允之失,與天子何乾?

薊王又問恩師:“盧公,以為如何?”

盧少保,持芴奏對:“昔‘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餘,故霍光廢之’。如上庠令所言,天子年幼,尚未元服。朝政得失,非天子之過。”

關鍵一點,天子未親政。此時,還是少帝。

就朝政架構而言。王允總朝政,才是“話事人”。且“三公以災異策免”。天災人禍,上帝示警。皆由三公抵罪。又豈怪君王。

待盧少保就坐,薊王三問:“子遠有何高見。”

許攸持芴而跽:“稟主公。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叔侄之親,雖不如手足,然亦不出門牆。洛陽八關之內,陳兵二十萬餘。關東群雄、關西諸將,各有依歸,尚無定論。若聞我主,另起廢立。叔侄二人,必合力對應矣。故臣竊以為,宜當緩行。”

二弟關羽言道:“二十萬亂臣賊子,我輩視如草芥。”

“校尉所言是極。”許攸笑答:“所慮非賊臣不滅,隻恐延禍百姓,動蕩神器。”

見二弟無言。薊王遂問政賈詡。

“文和,何所言?”

賈詡奏對:“今漢氣數已儘,更加皇位跌蕩,神器數易其主。故洛陽天子,早為天下所輕。尤其關東群雄並淮泗諸王。不奉洛陽,轉投壽春。割據半壁江山之心,昭然若揭。更加前後兩漢四百年,‘漢室三分,豪強七分’。兼並壟斷,無所不用其極。乃至江河上下,宗賊遍地。亂臣賊子畏我主,猶如懼猛虎也。故如子遠所言,主公稍有異動,天下鼠輩,譬如驚弓之鳥,必合縱應對。為今之計,當居擁大義,傳檄天下,命二廢帝,各自罷兵。待除洛陽之禍,再論天子得失為宜。”

一言蔽之,時機未至。

“諸位,以為如何?”薊王問計群臣。

“臣等,附議。”幕府封國,文臣齊聲。

薊王輕輕頷首:“先帝臨終托孤,扶立幼主,匡正社稷。洛陽兵變,神器震動,孤亦難辭其咎。上表朝堂,請弘農王並合肥侯,各自罷兵。二宮屢遭損毀,宜當整修。瑤光殿權且安身。若天子不辭遠勞,可入薊國暫居。”

“主公明見。”群臣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