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言稱必效(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594 字 3個月前

果不其然。

自高堂隆孤身上山。當夜便有小股泰山賊,出奔投誠。三日之內,大小渠帥,一哄而散。數萬賊眾,唯剩闕宣並心腹數百人。

不等聯軍來攻。見事不可為,闕宣揮劍自刎。心腹私割首級,不及出寨,便你爭我奪,刀兵相向。數百人竟同歸於儘。最後得其首級者,亦重傷不治,血流而亡。

隻剩高堂隆一人,自開山門,提賊首級,從容下山。

談笑間,賊酋授首。高堂隆毫發無傷,當真國士。

入中軍大帳。

鄭泰笑問:“王命何在?”

“王命在此。”高堂隆取留白敕令:“完物奉還。”

鄭泰接過,自袖中取刀筆,一蹴而就:“完歸舊主。”

高堂隆肅容下拜,雙手奉命。有此敕令,無需再入四方館。已為薊官。

“(敕)令歸(王)命還”,遂成典故。意為,有功必賞,言稱必效。

數萬泰山宿賊,若行強攻,必有死傷。兵不血刃,滅反賊闕宣。高堂隆雖借薊王威信,假鄭泰盛名,然有此壯舉,亦足可稱道。

數萬賊眾,見到鄭泰當麵,納頭便拜,各自心安。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鄭泰,少有才略,好交豪俠。家富於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因而名聞山東。後攜家小部曲,舉族投靠薊王。薊王親出相迎,引為近臣。授代主徵辟之權。

薊王與鄭泰,主臣二人,相惜相契。充滿了大漢所獨有的痞氣豪爽。後世無法體會,亦無從複刻。唯大漢獨有。盛唐猶存。

薊王可比光武,然更具高祖之風。

漢時豪傑,諸多名節,先不論。單“淫不破義”,後世謂好友者,有幾人能做到。世風日下,物欲橫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是故孟德可愛,劉備有毒。

名聲便是擔保。泰山賊見鄭泰,遂以性命相托。便是此因。

稍後,鄭泰辭行。陶謙不僅攜眾十裡相送。更將長子商,次子應,一同托付薊王。

此乃侍子也。

鄭泰受此重托,焉能不儘力而為。

這便依依惜彆。

聞鄭泰、高堂隆之事,關東群雄,各自嗟歎。

先前,合二州之力,斷難清剿之泰山“劇賊”。竟不戰自潰,望風而降。細致恐極。若有一日,與薊王對壘。軍心可用乎。

遊麟號重回南港。

水衡都尉周暉,方知大漢一藩,上邦盛貌。

船舶列隊,次第登岸。數萬泰山賊並家小,被送去各處流民大營。薊國官吏,早已輕車熟路。便是先前暫居艙室,亦通風消毒,驕陽曝曬。斷不會使,病疫留存。

遷入薊國。乃天下黎庶,夢寐以求。

或有人言。既如此,為何滯留。一言蔽之,塢堡遍地,阡陌連橫。官官相護,豪強圍堵。升鬥小民,寸步難行,如何相爭。於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薊王虎威,猢猻四散。

水衡都尉,奉王命,遊麟至此。誰敢言半個不字。那些百般刁難,官逼民反,皆隨風而散。和風撲麵,一片欣欣然。

生怕,王命之下,塢堡皆破,身家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