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 萬載千秋(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873 字 3個月前

,最快更新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

薊北縣。

“(高梁水)又東南流逕薊縣北。又東至潞縣,注於鮑邱水”。“《魏土地記》曰:薊東一十裡,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東南入(?)水”。

“?水又東北徑薊縣故城南”,“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城有萬載宮、光明殿”,乃前漢燕剌王劉旦所築。

因封劉備為薊王。故時議郎曹操進言,改薊縣為薊北縣。《太平寰宇記》引《後漢書·郡國誌》雲:“薊城南北九裡,東西七裡,開十門”。足見此城之闊。

薊國都臨鄉城,不過南北十裡,東西五裡,五十街衢。若薊北縣滿打滿算,足有六十三衢。薊北與良鄉、無終、潞,四縣連橫,合為大通郡。其中,無終縣為烏桓王庭所在,薊北縣乃郡治。

大通守顧雍,顧元歎。乃蔡少師門下高徒。薊王曾言其有“宰相之姿”。

薊王號漢室麒麟。辨認識寶,應運而生。每有所出,必有所中。無不應驗。

顧雍自不例外。

上任以來,大刀闊斧,築路通渠,營城造樓。與烏桓率善王訂立券書,引部落青壯客庸。置國中分戶,重修萬載宮,光明殿。欲效碣石宮,為薊王北境離宮。

先前,城池殘破,城牆多用坍塌。城中前漢舊宮,荒草萋萋,野狗出沒。有感於雄城零落,民生凋敝。彆說大衍之都,便是先前顧雍所治高陽縣,亦遠遠不如。

十萬樓台,人煙萬家。薊國循吏,司空見慣。豈能見眼前一片荒蕪,民人皆有菜色。當真,孰不可忍。

“要富餘,先穿渠”。乃薊吏,不二之選。

實地走訪,遍探郡境。終覓得良機。數月前,顧雍上表雲:“高梁水者,出自並州,潞水之彆源也。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主壩),高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餘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遏,長十丈。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畝(改自《劉靖碑》)。”

薊王欣然應允。遣將作寺大匠師並都水署大工師,親赴薊北。助其成事。

顧雍攜眾匠師,“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水以度形勢”。乃使將作寺遣良匠,並青壯數千,“立遏於水,導高梁河”,造“戾陵堰”,開“車箱渠”:

“(高梁)水首受?水於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東逕梁山南,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逕昌平,東儘潞縣,凡所潤含,四五百裡,所灌田萬有餘頃。高下孔齊,原隰(xi)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施加於當時,敷被於後世。”

正因高梁水“自堰枝分”,故後世《水經注》,才有南北兩枝高梁水之說。

“戾陵堰”,“車箱渠”,薊王泛舟至此。實地觀之。以薊國營城術而言,不過小工程而已。平常足用,然若遇百年不遇,則損毀在即。

船宮爵室,三麵清鋼琉璃壁前。

薊王舉千裡鏡,居高遠望。這便笑道:“再起長岸,更立石渠,重修主遏,複治水門。‘(主遏)高一丈,東西三十丈,南北七十步’,恐不足用。當數倍增之。”

“喏。”顧雍拜服。顧雍所慮,築堤圩田。薊王所謀,千秋萬世。

薊北縣,城郭雖大,然西南王城,並西北薊丘,便足占去三分之一。剩下不過四十二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