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7 必有來者(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86 字 3個月前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漢末,名臣輩出,曠古爍今。縱觀華夏五千年,罕有英傑,如這般,燦如繁星。

謂惺惺相惜,**同契。或為生死袍澤,或為不世仇敵。然彼此成全,彙聚成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儘**”。

自此往後。華夏文明,雖各有峰穀。然再未能達此鼎盛高度。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黃忠,諸葛亮、龐統、徐庶、法正,未能三興之漢室。可以預見,必有後來人興之。

演武決勝,曆經一月。為國人矚目。今季冬狩之期,一推再推。眼看歲末將至,國老上疏,請薊王擇日冬狩。

《禮記·王製》:“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鳩化為鷹,然後設罻羅(;egrave;i luó)。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麑(ní),不卵,不殺胎,不夭夭,不覆巢。(注1)”

“歲三田”,指一年田獵三次。然“古之帝王,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又為何“歲三田”?

隻因“不以夏田者,《春秋》製也。以為飛鳥未去於巢,走獸未離於穴,恐傷害於幼稚,故於苑囿中取之”。換言之,夏苗常被省去。改為在王家苑囿中舉行。

“無事”,指國無大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除此之外,歲三田,皆不可省。

薊王從諫如流。遂傳王命。待演武決勝後,攜百官燕山冬狩。聞薊北有溫湯。“濕水又東,經昌平縣,溫水注之,療疾有驗”。燕山冬狩,沐浴溫湯,君臣同樂,豈不妙哉。

遼西走廊,安昌郡首陽縣,亦有觀雲湯館。若出臨渝關,冬狩安昌郡,亦未嘗不可。

薊王已命門下署,分赴二地,一探究竟。冬狩王儀鹵簿,也已先行預備。待確認無誤,便可出行。

門下署並少府,分掌宮中內外。單從此次冬狩,便可窺見一斑。逢國之大典,門下署並少府,通力合作。未曾有失國體。為國人津津樂道。謂“照貓畫虎”,“沐猴而冠”。一場盛大國禮,上邦風貌,一覽無餘。蕞爾小國,有心無力。即便傾儘所有,無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錯漏百出,徒惹人笑。出力反不討好,自取其辱是也。

十裡樓桑,百裡臨鄉,千裡薊國。

薊王又何嘗不是,歲不我與,與時俱進。知行合一,與日俱增。

王駕回宮,時辰尚早。

薊王遂升瑞麟閣理政。

內閣女官,譬如尚書台。將內外國政,輕重緩急,分門彆類,梳理成冊。經由貴妃之口,上報薊王。薊王朱批後,頒發少府。再下傳二國相,並門下等署。

若茲事體大,薊王或專開朝會,或逢朝共議。百官聆聽王命,或諸位,或諸君,或諸公,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誠然。二位國相,亦或是門下祭酒,與薊**見相左。亦可秉筆直諫。隻需言之有物,薊王自當從諫如流。

君臣本應如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人無完人。主公所言,亦非絕對。故光武帝曰:“卿言是也。”

是故後世《資治通鑒》曰:“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薊王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