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皆食薊粟(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151 字 3個月前

冬狩目的有三: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鄭玄注曰:“乾豆,謂臘之以為祭祀豆實也。”豆,乃食器,形似高足盤,多為木製,故稱“木豆”,亦用於祭祀。

乾豆易得。為賓客及充君之庖,皆需足量。故冬狩,非一日之功。

凡獵得銷金獸,薊王皆有重賞。或為美玉,或為良駒,或為安車,不一而足。

聞薊王湯山冬狩。烏桓率善王烏延,亦自王庭趕來覲見。

少時,臨鄉侯親赴塞外販馬。時三郡烏桓有四部。右北平烏桓王烏延,不過眾八百餘落。實力最弱。如今號令烏桓各部,眾數萬餘落。一家獨大,可謂雲泥之彆。經盧龍塞道,互市白檀。所獻塞外珍貨。價值不菲。薊王回禮更重。

薊王設宴款待,重臣作陪。極儘禮遇。烏延所部青壯,多有客庸薊北。部中女子嫁入薊國,足有萬餘家。散布國中四百城港。隻需薊王一聲令下,族中披甲五萬,甘為先鋒。

遙想當年,帳內奪食。遊牧習氣十足。如今烏桓漸與薊人比同。無論舉止言談,皆不覺突兀。薊人,既出脫於漢人,又另有不同。不分漢胡羌氐,隻需入籍,皆為薊人。薊人,與北人,亦有差異。北人相對南人。乃是地域區分,非出種輩。薊人,非是地域,亦非種輩,乃是國籍。

便有高鼻深目,拳發色黑之人,彬彬有禮。口出幽州漢話,自稱薊人?亦見慣不怪。

相聚二日,薊王與烏桓王,依依惜彆。

三日冬狩?滿載而歸。

拔營重返薊北離宮,薊王再設宴光明殿。君臣同樂。

歲末年初?典禮不斷。開年正月旦會?及上陵禮,皆是國之大典。“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薊國雄踞河北?大漢一藩。一舉一動?萬眾矚目。一言一行,洗耳恭聽。稍候不慎,必落人口實。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不察。

朝廷東遷?甄都距薊國,數日可達。上計使團?月底便已開拔。必誤不了正月旦會。薊國一年獻費,高達十億鈔。足夠甄都,朝野所需。話說,若無薊國年年表率?天下十三州,還有幾人願足額奉獻。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所謂人心不古。薊王“言必信?行必果”。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天下皆食薊粟矣。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遂餓死於首陽山。及王莽篡漢。授龔勝太子師友、國子祭酒。龔勝拒不受命,絕食而死。可見,曆代皆有忠臣出。

然自光武中興。再續二百年國祚至今。天下皆以食薊粟為榮。

隻因,薊王亦是漢室宗親。與兩漢之交,光武出身,彆無二致。皆屬旁枝末節,親疏有彆。少時恩師言,天下先許漢室,再分天下人。

時至今日,薊王漸有深悟。按照後世說法,盧少保所言,乃是利益分配機製。隨著人口自然增長,科技不斷進步,以及國家治理體係持續釋放生產力紅利。剩餘價值不斷累積。如何分配,考驗公平正義。

封建時代。從廣大“羔羊立場”而言。喂飽一頭猛虎,與喂熟一群猴子。付出成本,孰高孰低。

便是恩師所言,“先許漢室,再分天下”之真諦。

歸根結底,便是強權。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僅此一句。天知道,省下多少(治)國(成)本。

不可否認。恩師所言,具有深刻的“封建局限”。然設身處地,就事論事。不啻世間至理。

隻因。神器凡有動蕩,必先死羔羊。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與其“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不若另立新王。百獸率舞。聖人南麵而立,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