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應天所相(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401 字 3個月前

南鄭,離宮。

史侯專開朝議。

謂“君師合一,政教一體”。國師張魯,驃騎大將軍張濟,尚書令閻圃,並四征將軍李傕、郭汜、樊稠、楊定,悉數在列。

尤其西涼諸將,因禍得福。官秩俱升一等。尤其驃騎大將軍位,甄都董重,求之而不可。漢中張濟卻唾手得之。不費吹灰之力。

張濟統兵列陣,居西涼諸將之首。其侄張繡,弓馬嫻熟,武技冠絕漢中。被薊人評入五鳳之列。其妹張薑子,今為薊王宮美人。竟於賓客大宴,遍示北國家書。薊王以“元舅”相稱。坐實王家貴戚。元舅、外舅,皆是外戚。若以此論,國師張魯乃薊王假子,當稱晚輩。

王允既可拜太師。張魯可尊國師。張濟焉有不稱大將軍之理。

若論品秩高低。驃騎大將軍,比輔漢大將軍,尤顯名重。隻因其前身。驃騎將軍位,遠超輔漢將軍位。“一家不說而話”。便有些許參差,又有何謂。

時至今日,天下皆以為。天子大位,薊王不欲,則各為其主。薊王即位,如王允、張濟,心向何人,何必多言。

隻需薊王,詔告天下。王允、張濟,必挾天子禪位。

至於江東合肥侯。應有儘有袁本初,彆無二處袁公路,究竟心向何人,猶未可知也。

正因心存此念。進退有據,前後無憂。故李傕、郭汜、樊稠、楊定等,西涼諸將,即來則安,甘為史侯效命。隻需在三分天下,叔侄相爭中,善保有用之身。待天時有變,再立從龍大功也。

首當其衝。天時、地利、人和,三才未能齊聚前。斷不可為叔侄所滅。

此,便是張濟等人,約定俗成,心照不宣。

董侯年幼,彆無心機。史侯、合肥侯,焉能不知。然大敵當前,唯求同存異。隻需薊王為純臣,不欲發丘篡位。王允、張濟,自不會生二心。

天馬行空,悠悠回神。史侯吐氣開聲:“劉鎮西,命巴郡嚴顏,率三千叟兵,出牂牁道,屯兵交州境。蔡瑁、張允,同日率荊州水軍,攻拔袁術水砦。雖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然猛虎反噬,不可不防。為今之計,該當何為?”

畢竟漢家天子,正義化身。縱刀斧加身,而麵色不改。史侯日夜驚懼,引火上身。然此時卻氣勢不減分毫。

國師張魯先言:“回稟陛下,先前道中小兒歌:‘益州分野天子氣,三分天下應二劉。’臣夜觀星象,窺得天機。‘二劉’乃指‘叔侄’也。”

史侯欣然點頭:“朕與勃海王(董侯),兄弟也。”

“陛下與董侯,皆為先帝血嗣,自是一家。”驃騎大將軍張濟,亦持芴進言。

將殿中群臣,紛紛附和。

史侯了然於胸:“尚書令。”

“臣在。”尚書令閻圃,乃漢中智囊。其才智足可與江東尚書令劉巴,相提並論。

“‘三分天下應二劉’乎?”

“臣,附議。”閻圃持芴跽奏。

“為除二袁之禍,朕當做何為。”

“臣,竊以為,可與甄都結好。兄弟勠力,共禦外侮。”

閻圃進言,正中下懷。史侯展顏一笑:“何人為使?”

“臣,願往。”

群臣聞聲觀望,乃是光祿勳李曆。

李曆,字季子。南鄭人,司空李郃從子,名臣李固從弟。清白有節,博學,好方術,廣交遊,與鄭玄、陳紀等相善。史侯入漢中,先拜南鄭令,無為以治。今官至光祿勳,位列九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