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無人顧命(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008 字 3個月前

630shu ,最快更新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

甄都宮,承光殿。

“大將軍?”

聞天子欽點。董重渾身一震,猛回魂:“臣在。”

“薊王上表,請立南嵎郡諸事。大將軍,以為如何?”董侯居高下問。話說,久居帝位,縱年少青澀,不及元服,然亦兼得,老練沉穩。不可小覷。至於天子龍顏,漸不似先帝。此,亦是造化使然。為人臣者,萬勿自疑。

“稟陛下,《越絕書》載:‘烏程、餘杭、黝、歙、無湖、石城縣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故江東山民,又稱山越。十萬大山,‘周旋數千裡,山穀萬重,其幽邃民人,未嘗入城邑,對長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惡,鹹共逃竄。’不服王化久矣。”董重有備而來:“故臣,竊以為。薊王立此郡,乃為向化山民也。”

“善。”董侯欣然點頭。南嵎郡,乃山民世代聚居之地。雖歸於漢境,然正如董重所言,幽邃民人,未入城邑。不歸漢治,乃屬化外之地。薊王欲立為一郡,自無不可。更何況,遠在江東。為合肥侯割據,董侯亦無力顧及。既薊王有意,順水人情,何樂不為。

見董重對答如流,天子亦頗多欣慰。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若董重不堪此大任。即便天子有心扶持,亦徒勞無用。

天子亦識大體。金口玉言,“薊王上表,南嵎郡諸事”。可知,薊王表奏所言,絕非南嵎郡一事。餘下“諸事”,譬如求賜大婚、求增築王宮,諸如此類。天子皆可乾坤獨斷,毋需再議。

終歸“薊王無小事”。

天子下意識看向上公之位,卻不禁眼光一黯。上公隻剩太傅楊彪一人。而三公之列,亦缺曹司空。王太師,殞身殉節。謂“人死為大”,“蓋棺定論”。雖因伏罪,未加諡號。然公道自在人心。“天子感慟,百姓喪氣”。甄都朝野,為其抱不平者,比比皆是。唇槍舌劍,人言可畏。曹氏父子,如架火烤。更加曹太保,沉屙難返,時日無多。曹孟德,日夜衣不解帶,守護在側,亦是人子孝行。

然朝野,早為曹氏父子,一言堂。毋論曹孟德在與不在,如太保司直程昱、禦史中丞荀彧,乃至滿朝公卿,皆為其喉舌耳目。凡政令所出,必得曹氏父子首肯。無有例外。

唯涉及薊王。天子毋需問計曹司空。此乃約定俗成,君臣默契使然。

朝議罷。公卿下朝。唯車騎大將軍董重,安集將軍董承,伴駕左右,未曾離宮。

移駕內宮禦苑。群臣退避,隻剩天子弄臣,中小黃門伴駕。

董侯氣定神閒,與朝堂之上,判若兩人。少年天子,無人顧命。周旋於權臣之間。雖不曾有性命之危,然終歸受製於人。尤其王太師壯烈殉節。天子親眼目睹,心中震撼,無以複加。螻蟻尚且偷生。王太師,何以如此決絕。

更加,天子有意為王黨脫罪。隻需天子出聲,王太師便可免死。為何王太師,卻出言攔阻。莫非,隻因不欲“欺君”?

“欺”,瞞也,淩也。

“大將軍可知‘欺君病母’?”董侯忽問。

見董重目視。安集將軍董承,這便躬身答曰:“典出文範先生。‘陳仲弓(陳寔)為太丘長,時吏有詐稱母病求假,事覺,收之。(陳寔)令吏殺焉。主簿請付獄考眾奸(主簿請求依法拷問),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眾奸,豈複過此(《世說新語·政事第三》)!’遂,殺之。”

“主簿,因何請付,‘獄考眾奸’?”董侯追問。

“主簿,或以為,詐病求假,罪不至死。”董承斟酌答曰。

“文範先生,何以不考而殺之。”董侯又問。

“如文範先生所言。欺君病母,不忠不孝,罪莫大焉,無以複加。”董承又答。

聞此言,天子忽落淚:“太師,漢室忠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