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先擢為妃(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39 字 3個月前

薊王命大通守顧雍,修築薊北王都。比起一裡之回薊王宮。薊北離宮,足有二十一衢。占內城三分之一。唯恐,“天子守國門”。薊王另設漠北都護府,開辟草原航道。不遺餘力,向化塞上各族。今又並,武牧、蘢城、趙信三城,立郅居郡。並新築大淩港,持續開拓北部冰原。十載之後,待嫡長子劉封繼位。料想,漠北至西域,乃至更西,皆為漢土。

廣袤萬裡之地,分封嫡長子,可乎?

“夫君?”見劉備若有所思,士貴妃柔聲相喚。

“條陳何事。”慮及嫡長子,薊王未能入耳。

“太中大夫,阿陵長張臶疏曰,阿陵九城長已定,請夫君過目。”

“善。”薊王遂取阿陵條陳一觀。

奉王命。張臶所舉,皆出門下佼佼者。九位門徒,足可勝任。

阿陵九城,乃薊國第五十二縣。如前所知。舊縣阿陵,本為薊王易縣為京,另立麟子阿鬥為帝所築。他日。高陽、阿陵、文安,三縣足可護易京周全。

薊王行事,有備無患。若甄都有變,薊王當力排眾議,立麟子阿鬥為帝。畢竟,麟子阿鬥,種出薊王。“地要親耕,子要親生”。毋論生養,皆需親力親為。斷不可,假手於人。

雲霞美人,產期將近。繼函園姬,王宮又迎,嬰兒潮。三王太後,最是欣慰。常寧二美人,梁姿、白微,身懷六甲,首當臨盆。王太後詔命,先擢為妃。仍號常寧,尊“媵妃”。

鐘存慧貴妃常寧殿。居三、四、五,三重。隨王宮增築九重,亦擴為“回”字大殿。足可安置一眾媵從。先前,大震關首,雲霞美人,多改號常寧。如許師鐘璦,二當美人,今皆母憑子貴,擢升為妃。“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薊王累次抬升,官秩薪俸。宮妃亦不例外。薊王三後,皆領萬石家俸。另有象林三十六小苑為湯沐邑。三王太後,二宮太皇,亦不例外。季季王家所得,皆有分潤。乃至於,董太皇將永樂積銅,悉數交由車騎大將軍董重。不出數載,又存億鈔。

何況,皇英殿一切用度,皆出薊王家。毋需太皇破費。養尊處優,神安氣集。海內奇珍,四時滋補。血氣充盈,容光煥發。又習得仙門導引術。“導氣養性”:“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駐顏有術,帝後風華。遠非洛陽深宮時,勾心鬥角,費儘心機,仍朝不夕保,惶惶無終,可比。

尤其,竇太皇。論年華,比長姐略小數歲。雍容仙姿,國色天香。正是一生最燦時。可惜入宮無寵。若非薊王相救,早已死於非命。更有甚者,停屍市舍數日,才得以下葬。

薊王三興,再續國祚。續命二宮太皇,便可窺一斑。

或許逆天,便由改命始。

然,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儘人事,聽天命。可乎?

“可也。”細看條陳,又觀少府旁注九人履曆。薊王這便言可。

旁注,本意“從旁注入”。語出《東武館賦》:“潛流旁注,飛渠脈散。”後引申為“正文旁小注”。謂“內外二字,本行旁注,故字差小。”正文稱“本行”,疏注稱“旁注”。內外二字,大小不同。

薊國戶籍,分門彆類,生平履曆,書錄詳儘。上計署,功不可沒。此與市樓券書,貲庫賬戶,大行其道,相輔相成,息息相關。唯有書錄無遺,方能見著知微。區分良莠,階定品級。而後,酌情處理。一言蔽之,薊人行事,上計為始。四鄰、閭裡、街衢、坊亭、城邑,逐級呈報。於是乎,上計之初,吏治為基。如此,環環相扣。便是家國天下,炎漢體係。

放眼寰宇,無可匹及。

如此精工細作,方能: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天下俱歡顏。國祚不繼,因民不聊生;民生不繼,多吏治先崩。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逢五一會,逢十大朝。饒是如此,薊王亦需日日升閣理政。足見國政府事繁多。日理萬機,亦不為過。

“長安、碣石、甘泉諸宮,宮人皆備。”馬貴妃,續誦條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