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漢無共主(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269 字 3個月前

如董太皇所言。叔侄三人,共分皇權。乃至九州幅裂,人心思亂。才有六雄,乘勢而起。庸碌如二董,竊據高位,猶不知足。利欲熏心,奪利爭權,虎口奪食。被六雄所惡,身首異處,在所難免。

人貴,在知足。更貴,自知之明。

是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漢無共主。關東群雄,‘陰有不臣之心’者眾。”竇太皇,一語中的。

“太皇,明見。”薊王亦不禁慨歎。

薊王日理萬機,不得久留。這便告退。待殿中隻剩二人。竇太皇柔聲勸道:“王上言,定護家門周全。”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董太皇止淚反問:“王上,真有此言。”

“然也。”竇太皇輕輕頷首。二人雖說同病相憐,然董太皇,似有難言之隱多年。奈何前朝舊事,過眼雲煙。物是人非,消弭於無形矣。

譬如,昔困龍台上,孝仁皇乾屍口出,“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竊鉤竊國,盜嫂受金。惑世盜名,欺天罔上。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究竟何意。彼時,流傳甚廣。稍後得知,孝仁皇乾屍,乃太平道用傀儡術假扮。所謂“孝仁箴言”,此亦出天平道,汙穢之語。遂被人遺忘。然,空穴來風,事必有因。

目視董太皇,淒淒切切。竇太皇,一時出神。

上庸縣,堵水高阪,白馬塞。

上庸扼漢水航道。西接漢中,東連襄樊。彼時,張濟等人,引兵至此。囤於堵水岸上高阪,築白馬塞。後史侯稱帝南鄭,犒賞有功。西涼諸將,多封候拜將。後又立東三郡,白馬塞扼守要衝,曆經修繕,為東三關,駐軍要塞。

為均當地豪強,曆代積勢。國師張魯,命五鬥米教眾,東遷上庸、房陵、西城等縣,屯田養士。加之漢水航運之便,又疏褒斜、儻駱、子午、峪穀,四道,連通關中。並重築鄖關。史侯又命征東將軍郭汜,出屯鄖關。扼進出漢中要道。

日前,自甄下返回。史侯未入南鄭,伏於白馬塞,以觀時局。

與曹孟德,討價還價。史夫人,遂登塞來見。

聞,曹孟德欲求漢中大軍助陣。史侯,亦覺為難。

“阿母以為,曹孟德,可信否?”

“曹孟德,號‘亂世梟雄’。陛下,不可全信。”史夫人,如實作答。

史侯輕輕頷首:“阿母言,‘司空廢董之日,便是朕都甄之時’。曹司空言,‘漢中大軍,可助我乎’?”

“正是。”見史侯已知關竅,史夫人這便心安。

曹司空,是否信人,並非關鍵。如今甄下,君臣不兩立,才是關竅。曹孟德若殺董氏,必廢董侯;若廢董侯,必立新主。叔侄三人,史、董既是兄弟,又結兄弟之盟。廢董立史,水到渠成。何況,彼此雙方,利益至上。

“南陽西通鄖關。”史侯這便定計:“命驃騎大將軍,出屯南都,可乎?”

“陛下,明見。”史夫人,大喜下拜。

南陽一郡,雖為荊州所轄。然先前毀於大水,百萬民眾,悉遷薊國。稍後,盜賊橫行,遍地發丘。雖有鎮南將軍劉表,修繕南都。然苦無民眾屯田,千裡無雞鳴。換言之,此時南陽,仍是一片白地。於荊州牧劉表而言,並非持重。即便驃騎大將軍張濟,率軍出屯。更加又分屬同盟,隻需合情合理,當不至激怒劉表。

“劉鎮南,需遣使說之。”史侯,這便定計。

“劉鎮南素重名士。可擇南鄭高士出使。”史夫人進言:“南鄭李季子,‘清白有節,博學善交’。可說劉鎮南。”

“乃‘北鬥喉舌(注)’,名臣李固從弟。”史侯,焉能不知。

“正是。”史夫人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