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 懸而未解(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17 字 3個月前

董侯自幼長於永樂宮。與一眾逐鬼童子,日夜相伴。親如手足。

且多由董太皇,親自哺育。幼年之事,焉能忘卻。如今,見董太皇診籍。太醫令張奉,筆筆記錄,無有疏漏。一時心情跌宕,淚灑當場。

“‘童子申’肥,‘童子茲’秀。”董侯聲淚俱下:“申,乃王美人貴子也。”

董重聞言,亦不禁淚目。將心比心,忽會董太皇深意:“陛下隻食太皇乳。王美人子,卻由食母餧(喂)之。多食而肥,因肥失相。故,華雲舟上,何後錯中陛下。”

時因何後咄咄逼人,眼看身家不保。故二宮太皇,攜童子北上。欲假送親之名,遠遁薊國。不料早被何後悉破,假意奉華雲號座艦,共襄盛舉。實則,攜黃門死士,暗伏密室。突然發難,掠走貴子。

因董侯與先帝,乃一母所生。相貌本就相似。加之王美人貴子,多食而肥,因肥失相。此消彼長,弄假成真。

許,董太皇本意,便是攜董侯入薊。而後假《起居遺詔》,另立天子。豈料,機關算儘,功虧一簣。試想,若董太皇,攜王美人貴子,敕命薊王,奉《起居遺詔》,河北稱帝。

何後得知,必惱羞成怒,或延禍董侯,亦未可知。正因親子被掠。故董太皇,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更投鼠忌器,不敢再行另立。

待王太師,設苦肉連環計。誅董賊,總朝政。遣使河北,詢問薊王,廢立之意。此時,董侯已被董卓,立為漢帝。董太皇唯恐薊王,有廢立之心。故數問,薊王心意。

又恐董侯,孤苦無依,被權臣所挾。又不惜,家財散儘。將永樂積銅,悉交董重,攜下甄都。試想,先帝母子,惜財如命。即便視如己出,又豈能悉數予之。

董侯,隻當是父母雙亡,祖母憐愛。今日方知,董太皇,十月懷胎,愛子心切。人老惜子,古往今來,烏有不同。更加,董侯乃董太皇,親自哺育。出身來曆,諱莫如深。焉能不,掛肚牽心,寢食難安。

事已至此,真相大白。

母子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倍思前後,董侯自當,深信不疑。

大殿之中,人皆垂淚。

“太醫令可知。朕父,何人?”董侯必有此問。

“臣,實不知也。”張奉豈敢說破。畢竟,禁中隱秘。永樂宮上下,必三緘其口。少數知情者,多半已不在人世。

“永樂太仆封諝,今何在?”董侯追問。

“臣等,亦未可知也。”董重答曰。先帝崩後,屢遭宮變。黃門輪番血洗,十不存一。更加朝廷東遷,多有黃門留守洛陽。急切間,何尋封諝下落。

譬如中常侍趙忠。與何苗並千秋三師,護麟子阿鬥南下,今俱投河北,位列甘泉三卿。封諝下落,眾說紛紜。遇害、歸隱、假死脫身,兼而有之。黃門亂政,不得人心。是死是活,無人在意。今日再思,許亦是刻意為之。

程璜、曹節、並十常侍,所剩無幾。譬如安素身世,安世高兄妹與桓帝之私交。多少漢宮隱秘,皆隨之入土。終煙消雲散,不為世人所知。

再譬如。程璜養女,自幼被高人施以製命術。程氏二姝,為媵從入薊王宮。由大秦聖祭,行黑暗驅魔,重塑靈台。方才轉危為安。唯恐除禍未儘。薊王又命是釋比翟薑,遠赴洛陽北邙,開程璜棺槨,尋找製命法器。卻被人搶先一步。至今不知所蹤。

諸多漢末謎題,懸而未解。單從董侯身世,可窺一斑。

“為今之計,該當何為。”董侯收拾心情,居高下問。

觀董侯語氣表情,與先前判若兩人。董重心中稍安:“陛下毋慮。薊王傳語,‘天子無辜’。曹孟德,必不敢行,大逆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