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 濁亂漢室(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513 字 3個月前

630shu ,最快更新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

《吳子·圖國》:“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募良材,以備不虞。“

“事戒不虞曰知備”。薊王行事,向來未雨綢繆,以備不虞。

若董侯坐實,乃董太皇所出,其父,穢亂宮廷,死不足惜。二侯皆不可為帝。薊王需另立天子。

荀彧言之鑿鑿,為史侯證明出身。其中深意,亦在於此。毋論史侯,是否種出先帝。皆不可再為人主。試想,不為漢帝,貶為庶人。是何出身,還有何異。與其,聽信妖言惑眾,構陷漢室。不若,撥亂反正,存漢家顏麵。

知微見著。王佐之才,實至名歸。

“南下甄都,可乎?”荀彧又問。

“孤,必不舍也。”薊王如實相告。

荀攸言道:“主公有意,易縣為京。甘泉亦不下甄宮,易京稱帝,待麟子元服,再徙舊都。乃‘萬全之道也’。”

“右丞,所言是也。”荀彧亦讚同。

“史侯若廢,漢中巴蜀,吏民無主。漢中國師張魯,乃王上假子。可率眾來投乎?”

“有何不可。”薊王笑道。

“謝王上,存恤萬民。”荀彧感激不儘。漢中、關東,若能不戰而和。坐擁二十萬大軍,曹司空一統關東,指日可待。

荀彧此來,功德圓滿。

明主忠臣,如魚得水。薊王知,荀彧忠於漢室。荀彧亦知,薊王匡扶漢室。相互成全,心有戚戚。

試想,薊國謀主,焉不知荀彧此來,乃為求漢中、關東,二地合並。與漢祚而言,亦有百利。薊王竊以為。群雄並起,各有私心。毋論史董二侯,真偽幾何。江東合肥侯,並二袁,皆不肯輕易就範。

或有人言。唯薊王稱帝。可令群雄束手,天下歸心。

奈何,薊王不欲篡漢自立。且天時、地利、人和,三才齊聚,不可缺一。

故於薊國謀主,並海內高士而言。薊王之外,何人稱帝,大同小異。便是麟子阿鬥,亦力有未逮。

天下大勢如此。非人力可及。

出使三日,匆匆來去。荀彧於薊國,極儘禮遇。唯恐被曹孟德所忌,薊王命荀氏家門相伴。往來皆不出,摯友親朋,同窗鄉裡。

三日之中。曹司空,亦心無旁騖,善始善終。

考問宮中黃門。凡知史侯舊事者,皆需知無不言,言無不儘。而後相互比對,對質當麵。搜尋破綻,以辨真偽。

與驃騎大將軍張濟,相約攜手同行。大局即定。待荀彧功成,國師張魯,棄暗投明。漢中屬吏,必望風來降。

兄弟子侄,大仇可報。

趁荀彧不在。曹孟德召司直入府。

司空司直程昱,累日考問黃門。若無要事,曹司空必勿輕擾。

“明公。”程司直,輕身入堂。

“仲德。”曹司空,心事滿腹。

待程昱落座。曹司空,隨口一問:“史侯何所出?”

“尚未可知。”程昱如實作答。

“若為先帝長子,下獄死乎?”曹司空,問出心聲。

“這……”程司直,欲言又止。終歸,“君君臣臣”,“卑不謀尊”。史侯若為先帝長子,即便為庶出,亦是人主。身為人臣,豈能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