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 有恥且格(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266 字 3個月前

630shu ,最快更新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

或有人問。

薊王與二宮太皇,及舞陽君之事,為何隻做“負俗之譏”。

所謂“負俗之譏”,乃指“因不諧於流俗而受譏議”。故又稱,“負俗之累”。

今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記範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負俗之累。”《漢書·武帝紀》亦有:“馬或奔踶而致千裡,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

隻因,薊王房中之私,不涉家國天下,無損國祚社稷。何況,增成公審,中丞賈詡,對薄公堂。背後主謀,乃暗掌蟾宮之黃門內宦。所求無非梁冀金山。

薊王身中奇毒,昏睡不醒。遂為黃門內宦所乘。是故,“不知者不罪”。

然,“明知故犯”,“罪加一等”。

是故,關東群臣皆以為。薊王宜審時度勢,當早做切割。《韓非子·有度》:“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遂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毋需動用私刑。隻需將二宮太皇,繩之以法。薊王足可保全名譽。此,亦是法家之精要。

然須知。我大漢,獨尊儒術。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夫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百姓隻求免於罪罰,卻無廉恥之心(隻要不違法就可以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百姓有知恥之心,且能自我檢點而歸於正道(心存道義)。

故於漢人而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方是治世之道。

《易·係辭傳》:“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義。”

《易·係辭上》:“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史記·太史公自序》:“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一言蔽之,春秋決獄。

薊王縱無辜,然事已至此。二宮太皇並舞陽君,舍身為藥,存續性命。更有董太皇,因而受孕,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薊王豈能殺其母,而立其子。

即便,曹節坐實背後主謀。然早已撒手人寰。人死為大。縱夷三族之重罪,亦無可複加。於是,一眾幫凶從犯,涉事人等,皆罪加一等:董太皇飲藥死;畢嵐、曹衝、宋奇等,下獄死;竇太皇、安貴妃、甯貴妃、宋貴妃等,貶為庶人,徙比景。“徒者奴也,蓋奴辱之。”

餘下從眾,如亞馬遜禦姬等,髡鉗城旦舂(五歲刑),完城旦舂(四歲刑),鬼薪、白粲(三歲刑),司寇作(二歲刑),罰作、複作(一歲刑),不一而足。

若以此論。薊王後宮去半。

然若,薊王自領首謀。從眾皆免罪。

如何自領首罪?

明知而故犯。

前日,竇太皇竊問:事不可為,又當何為?

薊王答曰:必全家門。

亦如薊王答王太後:雖有天子詔書免罪,然負罪之心不減。薊王所行,便是素王所言,“有恥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