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 以安四方(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051 字 3個月前

630shu ,最快更新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

稍後再看。

------

言幽州,必言封國。

冀州封國之多,足見權益之重。兩漢乃諸夏,大河文明之頂峰。若非合肥侯,割據江東。汝南袁氏,舉族輔佐。引南方豪族大姓,爭相投靠。江東之地,仍被蔑稱為“蠻左”。豪門大姓,汙名宗賊。究其原因,乃朝中無人,言語儘失。朝野話語權,多半在河北、關東。

許氏兄弟,月旦評,可見一斑。乃至,“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林宗)。”

“(袁紹)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曰:‘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遂以單車歸家。”

曹時空祖父曹騰為中常侍,故操門第不高,時人譏諷其為“贅閹遺醜”。得橋玄指點,曹司空千方百計,求許氏兄弟一評:“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再想少時,宗祠大考。樓桑劉氏擇四子拜師,欲複祖爵。然此時已不得其名之縣中大儒。隻願記為著錄弟子,不肯及門受業。

察舉製下,出身來曆,名聲幾許。其利之大,無人免俗。

歸根結底,皆是話語權之爭。上達廟堂,下至江湖。天下九州,無有例外。

再深思。江東大姓,得汝南袁氏作保。舉家來投。甘為合肥侯所用。所求,便是“名正言順”。正因各有所需,利益攸關,才能苟合至今。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後世謂“話語權”者。便是時下,家國天下,一脈相承之大權也。絕非單指,唇槍舌劍,言語交鋒。叔侄之爭,皇權分立。群雄各聚其下,遮蔽私心。如此方能,名正言順,達成所願。

儒家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治國之精要。

此時亦知。皇上以諸侯藩王之身,尚娶二宮太皇,儒宗為何定罪“不從”。“變禮易樂者”,君流十萬裡。唯有“名正”,方能“言順”。

彼時,薊王乃下臣。二宮太皇為君上。以下犯上,以卑謀尊,便是“倒行逆施”。

如何正名?

尊太上皇帝,立季漢三興。皇上終為己正名。受命於天,監照下土。居九五之尊。凡有所出,皆替天行道。詔命所出,無有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