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的水田離村裡人家的田遠了近五裡地,那邊僅張阿福家一塊兩畝的水田立在那,田裡的水有時是山上流下來的,水要是不多的時候,隻能從旁邊的一條小溪道裡挑來,但凡夏天乾旱,夫妻兩人大半的時間都耗大了這兩畝水田裡,每天每天地挑水往田裡澆灌。
張家原本是三兄妹,兩兄弟一姑娘,張大金是老大,張阿福是老二,張小花是家裡的姑娘。
張家爺爺奶奶都是極偏心的人,許是張大金顯得聰明,張小花長得像朵花,所以兩老的疼愛都落到這兩人身上去了,張小花嫁人的時候讓她帶去了好嫁妝,張大金要分家的時候把家產的大部分分給了張大金,張大金分了張家的水田和地,賣了錢去鎮裡開了家賣雜貨的小店,家裡的光景好得很,張家爺奶為此更是驕傲得很,越發看不起沒用的二兒子張阿福一家了。
上次的五筒糙米,都是劉三娘挺著肚子在張大爺張大娘家坐了大半天才借來的,這不還沒過去一個月,前幾天的時候,張大娘就過來討要了。
張阿福窮,也是因為家時的水田他分了最差的兩畝,最好的五畝都給張大金分去了,因為張大金要給父母養老,這五畝分得多很多,分得太好,裡長也沒什麼話要說,老實本份的張阿福更沒什麼話要說。
至於家裡的地,張阿福一分也沒分到,後來還是裡長看他可憐,劃了水田邊上的一畝荒地給他,上契的那幾個子也沒跟他要。
可就算有了一畝荒地能種菜,可開墾挑水澆地每天都要花費無數功夫和時辰,於是夫妻倆的時間全耗在這兩畝水田一畝地上麵了,哪還顧得上家裡的娃?
這具身體原身的張小碗站都站不穩的時候就要學會帶弟弟了,如今換了一個靈魂的張小碗,她做了蘑菇湯,先喂了兩個弟弟吃了,再把其它的裝到洗好的陶罐裡。
她沒指望這罐子裡的蘑菇湯到時候還有溫度,太遠了點,她走得再快也沒用,到時也涼了。
再加上她要帶著兩個孩子去,路上要更慢一點。
張小碗把罐子放進背簍,拿樹葉遮了遮,背上背簍,一手拉著一個往她家田地的方向走,走路上見著村裡人,張小碗見到一個就喊一個,嘴巴明顯比以前的張小碗要勤快了一些。
村裡人最近也習慣了她比過去要顯得靈光了很多的表現,不再像過去一樣嘴裡半天打不出一個杆子的張小碗在大人眼裡的存在感強多了,這時見到張小碗叫他們伯伯大娘叔叔嬸娘的,有的人也會答上一句,“小碗啊,又去扯豬草啊……”
張小碗往往答一聲“是”,拉著兩個弟弟也要他們叫人,兩個弟弟認生,但大姐讓他們叫,往往也是聽話的,就算羞澀也會叫上那麼一聲,引來村裡人友善的幾聲嗬嗬聲,背地裡也說張家的這三姐弟眼看著長大了,懂事了不少。
等路遠點,就見不到村裡人了,張小碗是見過她那爺爺奶奶好幾次的,老實說,她對他們沒什麼感覺,現代裡,什麼妖魔鬼怪沒有?偏心的老頭老太更是多見。
這日子,還是自家裡過好最為正經,怪天怪地怪老娘都沒用,都不能飽肚子。
張小碗快到家裡的地裡時,看到劉三娘停著鋤頭在往路的這邊眺望,她加快了步子,低頭對手邊的兩個孩子說,“再快一點,爹娘等著你們。”
走了遠路,原本有些走不動的兩個小孩聽到這精神一振,步子真快了起來。
張小碗非要帶他們出來,也不是不想讓他們輕鬆點在家裡玩,而想讓他們吃飽了多走走路,這對他們身體好。
她以後儘力不餓著他們,讓他們多動,就像樹,就算暫時長歪了,以後也會長好的。
“爹,娘……”劉三娘已經在解她身上的背簍,張小碗叫了聲他們,又使喚兩個小的,“叫爹娘……”
“爹,娘……”
“爹,娘……”
這段時間被張小碗刻意訓練,就算不會主動叫人,但張小寶和張小弟隻要張小碗使喚一聲,還是聽張小碗的話,她讓叫他們就叫的。
“嗯。”張阿福摸了摸因走了遠路,頭上冒著點熱氣的兩個孩子的腦袋,老實平凡的臉上有了點笑意,讓他的那張臉顯得不那麼愁苦了。
劉三娘拿過張小碗的背簍,因手裡背簍的重量,她的手手頓了頓,這才把背簍放到地上,翻開樹葉一看,裡麵有兩個陶罐。
“一個是水,一個是茅房子,娘,先彆吃,我去撿點柴,壘兩個土墩子,用火熱熱再吃,我帶了火石子過來打火。”張小碗說著,手向兩個弟弟伸出,“咱撿柴火去,熱了湯喝。”
兩孩子一聽還有吃的,爭氣恐後地跟著他們大姐去了。
因是在山邊,枯柴多,沒多時,張小碗就帶著兩個弟弟撿了柴火回來,回來的時候,土墩子已經壘好了,罐子也擺在了上頭,見劉三娘拿過柴就要蹲下燒火,張小碗連忙蹲下去,“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