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跟著展昭去破案20(2 / 2)

“我忙裡忙外的還能是為啥?看看,這是什麼?”

“什麼?”

阿玉探頭,往車架裡看,這一看,眼睛就是一瞪,眉頭皺了起來,

“舊衣裳?還是細棉布的,連個補丁都沒有。哪兒來的?這麼奢侈,這衣裳可還好好的呢。”

“可不就是細棉布舊衣裳,你小子,眼睛倒是尖的很。馬上就是年下了,好些大戶人家做新衣裳,這新衣裳有了,舊衣裳自然就被淘汰了,有些是送給了窮親戚,有些則送到了舊衣鋪子換錢,你爹我就是尋了這麼個路子,在縣城好幾戶人家後頭撿漏,不過是花了尋常麻布的錢,就得了這麼些。多好的東西,改一改,你哥成親的時候傳出來場麵的很。”

“要這乾嘛?咱們又不是沒錢買布?綢子的做上一身都不怕。。。等等,細棉布?這。。。”

“是啊,細棉布,要我說那些商戶也真是啊,夠精怪的,不讓穿絲綢的,他們就能尋出細棉布來穿,這細致綿滑的,比綢子不差什麼了,還特吸汗服帖,不打眼。聽說有些家裡有地的,已經開始想法子尋種子自己種了,你說這要是真種出來,自己織布,那那些商戶可就掙翻了,這東西如今可是和絲綢一個價。”

阿玉爹還在哪兒樂嗬嗬的看著細棉布的衣裳高興呢,阿玉則剛反應過來一個十分重要的認知。那就是,在宋代,或者說說宋初以前,人們的衣裳除了絲綢這個特色拳頭產品,其他的普通百姓一般都隻有葛布和麻布兩種可以裁衣。唯一能和棉花搭上邊的也隻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至於棉花?據考證棉花是在宋朝中期的時候從海路傳入我國的。

甚至在宋以前,中國隻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據說在南北朝時期,邊疆有過種植。至於廣泛推廣和利用,大量傳入內地,根據一些書籍考證推測,應當在宋末元初。

有記載是這麼說的:“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製的方法才推開的。

可如今阿玉看到的是什麼?是這開封的商戶們,其實已經在將棉花做的細棉布當日常家常衣裳在穿了。難道說書上記錯了?阿玉忍不住回想以往自己走過的幾個世界,倚天裡頭正好就是元明時期,那時候他記得。。。嚓,記個屁啊,剛開始的時候他窮的靠著打獵過日子,拿時候衣裳好像都是麻布的吧,反正隻要遮住身體,他都沒在意過,至於後來?那不是都成了武當第八俠了嘛,絲綢也好,細棉布也罷,都不用他自己采買他知道啥?

至於宋朝的?他就和楊過混過,那時候也是窮的和乞丐一個級彆,吃飯都勉強,能講究布料問題?能穿暖就不錯了,至於其他的?古龍世界啥都不用琢磨,那和曆史沒法子接軌,所以嘍,到了這會兒,到了這正兒八經的北宋,他才第一次發現,以往他覺得十分尋常,應該屬於普通百姓階層,不放在眼裡的細棉布居然還是緊俏的進口產品!是有門路有財力的商戶們的絲綢代替品!

那。。。那些書。。。等等,他好像明白了,其實後世我們知道的曆史,更多是書本中的曆史,某一個寫書人眼中的曆史。因為交通的限製,寫書人能走動的地域就那麼些,能接觸的人群信息也就那麼些,所以他們能知道的消息,能見識到的一切其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一來,寫到他們書裡的,自然也隻能代表一人一地的範圍,甚至因為古代等級森嚴的緣故,還帶著一定的階層歧視等等,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認為那個時代就真的是這個樣子。

若是在加上商戶這個明明消息最靈通,物資流動最敏感的人群,在士農工商中屬於最底層,最沒有發言權,如此一來,像是棉布這樣的離著特權讀書人階層有點距離的信息,被謄錄到書本的時間被滯後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能理解了,那麼反過來再看這細棉布,他自然也就順其自然的跟著自己老爹露出為了笑臉,樂嗬嗬的附和道:

“確實,這布挺不錯。”

至於他心裡?嗬嗬,權當又被上了一課好了,果然古人說的好啊,儘信書不如無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