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彼得奧爾曼大師的鋼琴競賽,到今年也有六十多年的曆史。”貓眼鏡女士環顧大家,忍不住深呼吸一口氣,“所以在我們看來,真正的表演,不單單是好好地將作曲家的曲子彈好,更多的,是應該要著重於這首歌想要表達的意義。”
“就拿《哲學思辨》這首曲子來看,原曲的形式更像是在形容一群人為了自己心中的哲學做思考,作辯論。”
“但古希臘時期,大家雖然有粗俗的一麵,可實際上呢?他們也是最講求風儀的一個世代。”
聽到貓眼鏡女士娓娓分析,大家對於整首曲子,還有一開始很難習慣的表現方式,也逐漸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風儀過後,辯論之間仍然不能夠把自己的中心思想給拋棄。所以有人想到中間段落保持原樣,但通過強弱的表現性,來付予中間旋律捍衛自己的想法、還有去做一方強盛、一方弱勢的對比。”
“直到最後,表演者才通過一種辯論完即和解的方式,讓一場哲學思辨可以順利的落幕。”
也就是說,林怡南的詮釋雖然很少見,但這並不代表就沒有合理性在其中。她也並非是盲目地改編,是通過了自己對這首歌的時代背景,以及作曲的角度和觀念去理解,這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強,服氣。”參賽者們雖然被留在後台,但他們卻同耀能夠聽到貓眼鏡女士對美個人的點評。
既公平,也客觀。
更保留了參賽者們的麵子。
“聽說華夏人都很愛考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方麵的訓練,所以讓他們的人在各種表現上麵有著相當不一樣的理解?”
“難到說,我們之後也要去學習這一塊嗎?”有人忿忿不平地說,“這其實就是鑽比賽的漏洞吧?全曲三分之一的改動,嚴格說起來她已經全改了好不好。”
這也確實是有些人意難平的部分。
因為對於本土的參賽者來說,彼得奧爾曼可以被稱為“彼得大?帝“,自然是因為大家對他的敬畏程度極高,甚至連改編都覺得有些汙蔑,所以完全不樂意做出太大的改動。
頂多就是在調性上做轉換,或是改一點點,當作是點綴。
但是誰知道偏偏是那個華夏來的小姑娘,最後竟然通過這種旁門左道的手法,獲得了評審們的好感呢?
“......當然我們也很明白,一定有不少人對於評委們這樣做出判斷感到不滿意、或是不服氣。”貓眼女士他們算得上是當代音樂最為強悍的一群,也不是沒有過心高氣傲的時候,能夠搞不清楚這些選手的想法嗎?
於是他們也很果斷地說,
“所以決選我們對林怡南采用指定曲,而且要求她一定要參加挑戰賽,降低可以調整的幅度,順便讓大家一同檢閱,看看這位相當獨特的選手,到底會在這兩輪的比賽中,彈奏出什麼樣的旋律。”
聽到貓眼鏡女士這麼說,在場都曉得決選與挑戰賽重要性的人,都忍不住對評委們這樣的決定,還有林怡南的命運倒抽一口氣。
這都是什麼魔鬼要求?!
也太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