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吃糖。娘,你的。”第三個給了折羽,她歪著頭打量他,轉了轉手中糖,“羽寶?吃糖咯。”
就跟……哄小孩似的。
折羽無奈歎口氣,這稱呼是改不了了,接過了糖,小口吃一點。
回味甘甜,在嘴裡蕩開層次感,隻覺得心曠神怡。
這些民間食品,他以前沒機會吃。
“好不好吃?”百草詩忽閃著眼睛,還不忘和他互動。
“你吃一口就知道了。”
剩下的就是百草詩和百小樹了。
老婆婆又開始念念有詞。“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薑棗隨。”
什麼叫高手在民間,這就是了。
百草詩眼睛都亮了,顧不上吃糖,“婆婆,您念的是……《湯頭歌訣》嗎?”
《湯頭歌訣》成書於清代,把方劑的組成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老婆婆搖了搖頭,“你說什麼我沒聽過。人老了,記性不好了,我平時多背背防止忘掉。”
百草詩眼珠兒轉動,計上心來。“婆婆,你看這樣好不好?你背下來,我幫你用筆墨記,這樣就不會忘了。”
曆來醫家方劑,很多口口相傳,亦不乏敝帚自珍的現象。導致方劑流失,造成知識和經驗的斷層。百草詩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如果老人拒絕,她也不會勉強。
出乎意料,老婆婆同意了。
不過手上沒有筆墨。百草詩決定去報恩寺裡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