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利器也!”
“司南一物,自古有之,王公大臣所用,如何能讓如此利器流入民間?”
“……”
皇帝聽了,並沒有說什麼,而是拿了唐儉那一份文書出來,給他們看。
唐儉這一份文書上麵寫的什麼呢,講起來也是有幾分複雜。
唐大人這段時間在河西走廊也沒閒著,經常來往於敦煌城與常樂縣之間,嘗與胡人以及當地一些有識之士交談,又從羅用那裡拿了許多現成的,最後組織組織,便成了這樣一份文書。
這份文書,與其說它是一份文書,倒不如說是一篇論文。@無限好文,儘在晉江文學城
文中涉及西域各國以及他們的現狀,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皆有涉及,甚至還畫了幾張簡圖。
不過這篇文書中所講訴的重點,還是宗教,其中便以佛教和伊/斯蘭教為主。
西域諸國多信佛教,千裡佛國,佛風濃鬱。雖然其中也有不少其他宗教,但是大唐的佛教,與西域的佛教,還有天竺的佛教串聯在一起,便是一個大佛教圈,這是一個無形的宗教文化防禦圈,肉眼看不到,但是極其重要。
在遙遠的西域,還有一個伊/斯蘭教,近年阿拉伯半島已經實現了統一,眼下正在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張,伊/斯蘭教是一個政權與教義分得不甚清晰的宗教,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和排他性,眼下他們的國家又是處在一個不斷膨脹壯大的階段,不得不防。
最後唐儉又說,不管有沒有伊/斯蘭教,唐作為一個佛教興盛國家,在眼下佛教在到處都很興盛的時候,就應該爭取占據宗教高地,讓這股宗教力量,成為一股強而有力的擁唐力量。
縱觀眼下形勢,西有大食這個冉冉升起的帝國,南有吐蕃,鬆讚乾布現在還這般年輕,便已有所成就。北有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那些可都是不好啃的硬骨頭。
在這樣的大局勢下,小小一個高昌國又有什麼要緊呢。
眼下正是應該要拉攏佛教勢力的時候,大可不必為了那高昌國,令大唐政權與眾多佛教徒生出間隙。
這樣一篇放眼天下的論文,直接就把一些大臣給看暈了。
不免要在心中暗歎,唐儉這個人的胸懷與眼界,確實不是尋常人能比。
被唐儉這麼一說,那高昌國完全可以不用打了,正好那麴智勝現如今就在長安城,整日說要與天可汗獻寶,那要不然……
“依我看,這高昌國就算打下來了,也沒有太大意義。”有一個大臣這時候就說了。
從河西走廊去往高昌國,還隔著大片荒灘,唐之國力若是強盛,他一個高昌小國自然也不敢造次,唐之國力若是不強,那樣一個地方,就算打下來,根本也守不住,即便是派遣了文臣武將去到那個地方,最後這些人也很有可能占據地利自立為王,過個幾年,便又是一個新政權。
為了這樣一個國家,值當耗費那麼多的糧草軍餉,用那麼多大唐士卒的性命去填?
不過就算不打高昌,那突厥肯定還是要打,眼下高昌國既然有意降唐,那便收了吧,然後再與高昌國合力去打突厥。
想來想去,還是這樣的做法對國家最是有利。
待到諸位大臣散去之後,李世民卻並不著急離開,而是依舊坐在原處,捧起唐儉那一份文書細看。
唐儉此人確有才乾,縱觀朝堂上下,怕是沒有第二個人能寫出這樣一份文書,雖說是人才濟濟,但總歸各有所長,有些人擅長打仗,有些人擅長治國之道,真正能夠做到放眼天下的,確實也是寥寥無幾。
這位後來名傳千古的大唐帝王,他這時候已經不是很在意高昌國的事情了,天下之大,他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又何必鑽了牛角尖,與那小小的高昌國死磕,既顯得他不夠仁慈,又顯得他不夠大度。
高昌既要降唐,那便收了吧,倒是可以趁著這次機會好好打一打那些突厥人,既能滅了突厥威勢,也能讓西域那些小國看看大唐的強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