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張顯庸和彼岸海寬大和尚在見到崇禎皇帝的時候,心裡的那種忐忑不安的感覺,是怎麼也揮之不去的。
幸好兩個人一個長年修道,另一個長年禮佛,鎮定功夫還是有幾分的,倒也不至於失禮。
而崇禎皇帝看著身寬體胖的彼岸海寬大和尚,更是在其自稱貧僧之時笑道:“朕看大和尚身寬體胖,倒是一點兒也不像個貧的樣子。”
崇禎皇帝的話一出口,張顯庸和彼岸海寬心中都是一鬆。
既然崇禎皇帝開口就是這種玩笑話,那說明問題就不會太嚴重。
定了定神,彼岸海寬大和尚先是宣了個佛號,接著又禮拜道:“陛下說笑了,貧僧每日裡也不過是粗茶淡飯度日,隻是心寬了些。心寬則體胖。”
崇禎皇帝嗬嗬笑了笑,卻沒有再接這個話茬。
小時候還以為少林寺乃是天下武學的泰山北鬥,裡麵的和尚個個都是得道高僧,都是電影少林寺裡麵的那些大師。
隻是後來爆出來的那些為失足婦女開光還有早八晚五開寶馬一類的消息,讓崇禎皇帝才真正的見識到,哪怕是自稱六根清淨的出家人,其中也不乏一些雞鳴狗盜之徒。
難怪蘇東坡寫下了日落香殘,去了凡心一點;火儘爐寒,來把意馬牢栓。
對於彼岸海寬大和尚,崇禎皇帝倒還是心懷一定的敬意的,畢竟從錦衣衛報上來的消息來看,這是一個真正的佛門子弟,身上找不出來那些亂七八糟的毛病。
隻不過,現在的崇禎皇帝並不會因為彼岸海寬大和尚自己勤修佛法而改變自己對於佛門的看法。
這玩意還不如道門的那一套呢。
道門講究的是愛信信,不信滾,隻要彆打擾老子修仙就行。
可是佛門偏不,總是想方設法的勸著你信。
關鍵是信不信的無所謂,出家這事兒可就很操蛋了。
一方麵是男人女人出了家,誰來生孩子養娃?全信了佛,這國家有幾代人都出得起家?
另一方麵,放貸收租這些破事兒,佛門的禿驢們可是一點兒沒少乾。
沒比戲文中的黃世仁強哪兒去。
好歹人家牛鼻子裡邊還出過全真教的王重陽這麼個人物讓崇禎皇帝有點兒印象。
至於佛門麼,嗬嗬噠。
不管是圍攻光明頂還是收留出家的建奴福臨,都讓崇禎皇帝對於這些禿驢提不起什麼好感來。
幸好崇禎皇帝好歹知道事情要分兩麵來看,人也是有好有壞,否則的話,估計後世可能會拍一出暴君火燒少林寺的戲碼出來。
定了定神,崇禎皇帝才道:“朕之所以詔二位進京,實在是有一件大事要和二位商量,畢竟事關道門與佛門之間,不得不慎重。”
張顯庸和彼岸海寬二人心中同時咯噔一聲。
事關佛道之間,還能讓崇禎皇帝如此慎重的事情,絕對不多。
說不定就是要改變什麼政策一類的事情,到時候影響絕對不會小就是了。
崇禎皇帝卻不理會兩人,反而指了指麵前桌子上的四本書,吩咐道:“分給張天師和大和尚看。”
王承恩躬身應了,將桌上的四本書分彆遞給了張顯庸和彼岸海寬。
隻是兩人一接過書,麵色也是古怪了起來。
《封神演義》和《西遊記》。
這兩本書,整個大明朝不知道的人還真不多。
當然,有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兩本書的名字,可是其中的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燃燈道人,玉皇大帝,猴子,唐僧,卻基本上沒有幾個人不清楚的。
尤其是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有猴子大鬨天宮的故事,民間口口相傳之間更是精彩。
但是這和崇禎皇帝把自己兩個人弄到一起有什麼關係?
見兩人麵色古怪,崇禎皇帝便開口笑道:“兩位都知道昊天上帝與玉皇大帝罷?”
這事兒跟人家佛門明顯就沒有什麼關係了,難道讓彼岸海寬跳出來說是如來佛祖去的天庭救駕,所以如來佛祖是最牛逼的?
彼岸海寬覺得自己沒傻到那個份上。
中原天子向來是被尊為天子的,西方的如來佛祖去救玉旁的駕?這不是搞笑是什麼?
甚至於連彼岸海寬也不得不承認,在西遊記之中,如來佛祖是奉了玉帝的符詔才去的——如來佛祖也不過是五方五老之一罷了,還是要聽玉皇大帝調譴的。
張顯庸拱手道:“啟奏陛下,先有昊天上帝,後有玉皇大帝,隻是時至今日,民間早已區分不清誰先誰後,甚至於認為兩位大帝就是一人。”
崇禎皇帝嗯了一聲後道:“此事朕亦知曉。我道門佛門,諸仙佛菩薩實在是太多,便是西遊記與封神演義之中,便是有許多相似卻又截然不同之處,因此,朕欲定其本源。”
張顯庸和彼岸海寬悄然交換了一下眼色。
定其本源?怎麼定?說白了還不是定下誰老大誰老二,誰又該服從誰的管理?
可是道門佛門本來就是兩回事兒,各說各的理也就算了,強行捏合到一起,到時以誰為尊?
崇禎皇帝卻好像是沒有看到兩人的小動作一般,反而接著道:“所以嘛,朕想著是不是能統一一下?”
此時張顯庸和彼岸海寬覺得崇禎皇帝的形象竟然是那麼的高大,甚至於已經超越了始皇帝。
人家秦始皇也不過是想著把六國文字度量衡什麼統一下,到您這兒就是把神仙也給統一下?
糾結了半晌,張顯庸才想起來崇禎皇帝剛才說的是道門佛門,而不是佛道。
道佛與佛道一字之差,但是在崇禎皇帝心中的地位卻是相差千裡之遙。
尤其是佛道二字說起來比道佛二字更為順口的情況下。
這說明崇禎皇帝心中是向著咱道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