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夜入皇宮(1 / 2)

聊齋縣令 六卦有坎 6317 字 8個月前

很快另外幾位朝中重臣也相繼來到萬壽宮,而這些人無一例外都穿上了喪服,不管這些人心中是如何想的,臉上都是一臉的悲痛。

來的人不多,隻有四人,吏部尚書李長善,左都禦史秦瑞,大都督何顯,以及昌平郡王。

這一次主要是商議景安帝的後事,這幾人加上周昂和魏思賢,已經足以代表如今朝堂上的勢力,之所以隻叫了這麼幾人,也是太子有意從速從快的解決此事。

“陛下......你怎麼就走在臣的前麵了啊!”昌平郡王剛一踏入長壽宮,便一臉悲痛的跪在景安帝的棺槨前,他抱著棺槨就旁若無人的痛哭起來。

昌平郡王是景安帝最小的叔叔,年紀比起景安帝也大不了幾歲,當年在諸多皇子中是最不起眼的一個,直到景安帝登基前,這位皇叔連個郡王封號都沒混上。

後來還是景安帝給了他一個昌平郡王的封號,而後任命他為宗人令,成為唯一一個在京的宗室王爺。

見昌平郡王隻顧著悲傷,元象帝上前幾步,親自去將他扶起:“皇叔公也請保重身體。”

元象帝語重心長的說道,心中卻也是納悶,明明是自己死了爹,怎麼反倒自己去安慰起旁人了?

“好了,既然陛下將我們叫來,諸位便說說看接下來怎麼做吧。”周昂瞥了昌平郡王一眼,而後目光落在李長善何顯等人臉上。

接下來幾人麵麵相覷,都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景安帝的駕崩,徹底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第二日一早,景安帝駕崩的消息便正式宣告天下。

頃刻間整個京都一片縞素,京城外十餘萬大軍繼續嚴陣以待,這是這次三處大營都默契的不再對準京城,而是調轉方向,擺出了一副守衛京城的架勢。

皇帝大行,先是文武百官和京城百姓哭喪。

一夜的準備時間,今日太極廣場到萬壽宮前都跪滿了文武百官,京城的大街小巷也跪滿了一身縞素的百姓。

一時間哭聲籠罩京城,莫名的便有一種天地同悲的氣氛。

哭喪開始後,便是京城所有宮觀鳴鐘三萬次,這個過程相對較長,同時皇宮之中也會舉行一些儀式,為大行皇帝出殯做著最後準備。

景安帝在位已經十五年,早在五年前他的陵寢就已經修好了,所以通常最重要的陵寢問題已經不用考慮了。

在朝中幾大巨頭的默認下,景安帝的整個葬禮還是有些從簡,甚至顯得有些匆忙。

雖然一應程序都按照禮製進行,但整個葬禮所花的時間,足足比正常情況快了三分之一。

等到景安帝陵寢地宮封閉的第三天,也就是八月初一這一日,元象帝的登基大典又在萬眾矚目開始了。

三天前京城之中還一片縞素,天地同悲。

而三天後同一座京城卻又張燈結彩,普天同慶。

皇宮還是那座皇宮,不久前還一臉愁容的文武百官,今日又換上了喜笑顏開。

元象帝高居禦座,滿朝文武三拜九叩的對著他行大禮,那禮樂之聲響徹雲霄,就連城外隔著數十裡的三座大營都能隱約聽到。

新皇登基,為了犒勞將士,元象帝還下旨犒賞三大營士兵酒肉。

往日裡一片肅殺的三大營,今日也都默契的放鬆了不少,開始享受那些禦賜的酒肉。

元象帝登基之日,便首先頒布了兩道聖旨,一道是冊封先皇後蕭氏,也就是元象帝的生母為太後。

而第二道聖旨便是冊封太子妃劉嫻為皇後,就在同一日,劉嫻身著鳳袍在皇極殿中一同接受了百官朝賀。

這一日元象帝意氣風發,他在心中暗暗發誓,定要一掃大寧朝積沉多年的頹勢。

登基伊始,元象帝不修宮室,不納美人,除了五日召開一次的朝會,他還每日準時召開禦前會議。

元象帝的禦前會議,已經不叫禦前內閣會議了。

因為參會的人已經大有不同,六部尚書除了李長善繼續出席,其餘五位尚書全部被排斥在外。

而除了李長善之外,便隻有大理寺卿周昂,五軍都督府大都督何顯,司禮監掌印太監魏思賢。

因為一共隻有四人,私下裡這四人便被稱作四大輔臣。

四大輔臣的出現,說明大寧朝的勢力劃分更加明確,權利也更加集中。

而古往今來,出現這種幾大巨頭相互製衡的情況,也預示著更大的風暴即將到來。

元象帝確實是個好皇帝,他每日按時起床,做完那些一個皇帝必須做的事情後,他就會認真的翻閱奏折,一直批閱到半夜三更。

曆朝曆代所有皇帝都有批閱不完的奏折,所以漸漸有了內閣和司禮監這類為皇帝分擔政務的機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