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電動車有七萬輛的年產量,新廠的生產能力略有提高但也僅僅是八萬輛的產量。
千帆電動車現在一代二代放在一起有十五萬年產量的生產能力。
嚴格來說這個生產力已經不低了。
第二代電動自行車給出的出廠價是九百元,這樣經銷商們手裡有三百元的操作空間,比上一代多出了一百元的利潤。
五月五號,第二代千帆電動自行車正式麵世。
這個時候,城鄉的差距就顯露出來了。
像京城申陽這些大城市,二代電動自行車的入市幾乎和一代電動自行車的銷售無縫銜接,很自然的就進入了市場,並且有不錯的銷量。
而一些小城市和農村的銷售就不是那麼順暢了,這些小市場的人依然青睞八百元的老式電動自行車,而對貴了四百元的新車不怎麼感冒。
萬帆是很關心新車的銷售情況的,與第一代電動車每銷售一輛企業隻有五十元的利潤相比,二代電動車每輛的利潤增加了一百元,他自然上心。
二代電動車如果銷售順暢了,在全負荷作業的情況,一個月可是能給他多帶來百萬元的利潤。
他拿著電話不時的趙永泉,張梁,李明堂等人溝通。
溝通過後,他的心也算踏實了不少。
雖然小城市市場銷售的不儘如人意,但是這些大地方的銷售還是基本讓人滿意的。
勉強算是開門紅了,這就行了。
等這個適應過程過後,二代電動車也會火爆起來。
與千帆二代電動車的火爆還沒到來相比,安全的呼啦圈卻火爆起來了。
到了五月中旬,呼啦圈開始起勢了,就連紅崖這樣的小城,在大街上也開始出現眾多搖呼啦圈的人。
當然生產呼啦圈的企業也多了起來。
到五月七號,安全已經做呼啦圈兩個月了,第一個月他做呼啦圈,最初沒當回事,白白耽誤了近十天的時光,第一個月他僅僅隻賺到了兩萬塊錢。
但是第二個月他就開始撒野了,尤其從雇人開始三班倒算起。
他的小機器滿負荷的情況下,一個小時可以生產出八十個呼啦圈。
一天一夜能生產出一千八百多個。
三班倒的結果是第二個月產出了將近五萬個呼啦圈,賺了六萬多塊錢。
兩個月下來他已經有了八萬元的財產。
但是隨著呼啦圈的火爆,製作呼啦圈的原材料成本開始上漲。
這樣一來,製作呼啦圈的成本就又多了一毛。
從第三個月開始,他每做一個呼啦圈的利潤也就下降了一毛,現在維持在一塊一毛錢左右。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個月說不定呼啦圈的利潤就會掉到一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