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2 / 2)

什麼,劉備君臣他們也參與進赤壁了?

孫·雙標得明明白白·權:那關我什麼事?

“公瑾實乃王佐之才,那後世演義之言,怎

可輕辱!”

他這是還不知道自己在演義中基本隱身,成為了一個隻負責聽話,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形象,要不然估計真的能被氣得吐血,要跟那羅貫中拚命了。

曹操心情複雜地沉默住了。

他奇異地成為了被刻畫的最好的形象確實值得他高興一會。

——可是誰是全然的小人啊?

天幕公平地對三方都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與傷害。

【但實話實說,這樣評價的變化並不是完全出於羅貫中一人的好惡,而是和幾百年來人們思想觀念的演變息息相關。

晉唐時期,人們因為西晉承接的是魏的帝位,所以把魏認為正統,對於諸葛亮的認識還是蜀相,對他德行的褒獎側重於君臣關係,輔佐的君主強調更多的也是作為幼主的劉禪。

畢竟說句不太好聽的,在曆史上的三國之中,蜀漢確實是那個國力最弱,疆域最小,滅亡最早,記載最少的偏霸政權。雖然精神品質等風範可嘉,但是國家的實力實在沒辦法隻看精神風貌。

你讓他們無緣無故放棄走過正經禪位流程的魏晉,去承認蜀漢的正統,到底有點為難。畢竟這事也關係到他們自己法統所在,為了感情上的憐憫去動搖自己的國運,正常人做不太出來。】

“怎麼能這麼說呢……”

劉秀皺了皺眉,他自然不難從那漢的國號和劉的姓氏,分析出那是他們劉家人的後代。

雖然不一定是他的血脈了,卻也不妨礙二興炎漢的光武皇帝,隔著時間門的長河,對於做出了差不多事情的劉備產生了些許當祖宗的憐愛之情,憤然打抱不平起來。

“人心不齊何以成大事?以興漢為旗幟聚集人心,若非時運不濟地利不在……”他有點卡殼,這種事情拿出來說好像有點賣慘強行找借口的意味在,於是重又改口:“最起碼它不至於偏安一方啊!”

【可是事情在東晉第一次有了異議的提出,在南宋時期發生了真正大規模的反轉。

我相信大家看見這兩個朝代,大概也能猜到反轉的原因是什麼了。

對,所謂“正統”,借由繆鉞在《三國誌選注》前言中的話,就是完全為封建統治服務的,為的是說明當時政權的合理性,不是一種完全固定的是非標準,權衡的關鍵在於是否對於當時的封建統治有利。

西晉承魏,北宋承周,都是定都中原的政權,自然認可的是魏為正統,而等到東晉和南宋偏安一隅,自然也就認可同樣位居長江以南的蜀漢為正統。

……這麼一算,東吳是真的慘啊。論禪位大義不如曹魏,論血脈正統不如蜀漢,孫權想要證明自己正統性都得搞封建迷信,表示讖諱有言,東南有王氣,自己就是應命之人雲雲。

在《三國演義》中沒什麼存在感就算了,明明比蜀漢國力要強一點,國都都被東晉占了,結果到最後也沒混上後世承認的正統。

大概也就能在南宋詞人的愛國詞中,憑借他們的借古諷今刷刷正麵存在感,用當

年孫權雄踞江東堅持北伐來諷刺一下南宋朝廷的偏安吧。

孫權多少得跟辛棄疾在地府裡執手相看淚眼,

“??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

坐斷東南戰未休”的中肯評價。】

孫權:……

他原本就正為周瑜收到的不公待遇而怒氣上頭著,後世人這波繼續火上澆油,成功讓尚且還能稱上一句年輕氣盛的吳主臉上的笑意消失了。

不再是還勉強維持著點和氣的諷刺,全然麵無表情著,孫權眉眼間門自然的冷意與鋒利就凸顯出來,直直地掃向天幕的論述。

他對於自己的劣勢一清二楚,甚至連讖諱之言,都是周瑜曾經和他私下討論過的方案。哪怕被後世人再次批判為迷信,孫權也不覺得自己要放棄這種方案。

但是他自己知道是一回事,被後麵那個東晉這麼一搞,卻有著一種自己被羞辱了的深切恥辱。

孫權:滅了我的國,用著我的都,說不定還睡著我的宮,結果你去承認隔壁蜀漢為正統?!

這麼過分的嗎?

周瑜一看就知道他心裡在發什麼邪火,本來心底也頗有不滿的臣子,因著孫權替他那場出頭,此刻情緒卻非常穩定。

於是熟練地把話題轉移,挪到最後那句詞的身上:“雖然並不清楚那詞是何種文體,但觀其意氣之激昂,可見那辛幼安為人風範,也對至尊你頗有好感。”

這話當然是睜眼說瞎話,那辛棄疾說不準隻是單純地拿孫權出來做典故用,像後世人所說,用以諷刺那南宋的偏安。

可是孫權雖然明白這點,心緒卻也真的慢慢平靜下來,沉默著穩定情緒,他最後重又笑著開口講起了玩笑:“聽起來,倒有幾分音韻的感覺。公瑾要不為我補完全曲吧?”

畢竟寫得是真的好啊,聽得他確實有點想和那辛棄疾見麵了。

【但沒事,曹操在南宋文人口中的下場比他慘多了。

他好歹還能是堅持北伐的英主,曹操在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凡例》中,都已經直接和王莽、董卓並列齊名了。】

“……”

一直哪怕心裡稍有起伏,但表麵上大體都能保持住一種不動如山的曹操,這回事真的徹底破防了。

王莽他想想都忍了,畢竟他確實打算按照他的路子照抄禪位。

但是“董卓是怎麼回事?!”

未來的魏武帝呼吸急促,有一種快要眼前一黑心肌梗死的衝動。

“董卓他配嗎!”

討董聯盟積極分子當場崩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