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 章(2 / 2)

“誰知道他接下來卻說,他看見關東起兵想要誅殺董卓。結果後來他殺了董卓,那些關東諸侯卻沒有一個覺得是他幫著實現目標,願意接納他的。”

他一把握住了旁邊諸葛亮的衣袖,不可置信地發問:“他那麼說難道還覺得自己誅董有功嗎?覺得自己很有道理嗎?”

搞得和他好像從來清清白白,出手就為關東諸侯解決了大麻煩理應得到褒揚一樣。他一開始難道不是在董卓手下助紂為虐嗎?最大的功勞分明應該給策反他的王允王司徒吧?

至於不接納,實話實說,接納了他最後會有個什麼下場,他和曹操不都撞上了嗎?

曹操還姑且能狡辯一句,說自己是被屬下背叛了。可劉備自己可是實打實地被他背刺奪走過徐州,從一州州牧淪落得個屯守小沛的下場。

劉備:越想越氣。

“反正真真不愧是一隻反複無常的虓虎!”

而老虎餓了的時候,自然擇人而噬。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史書也明確記錄下了因為蝗災的來臨,“是歲穀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的人間慘狀。

戰亂、天災、並生的往往還有瘟疫,饑荒,在大自然和世道雙重的艱難催逼之下,無怪三國時期人口數目的急速銳減。後世“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的痛苦,應用在這個年代卻也恰到好處的適合與悲戚。

而糧食短缺等等前提情況所帶來的貨幣通貨膨脹,卻也給三國時期帶來了貫穿始末的一個經濟難題。

怎樣挽救國家已經瀕臨崩潰邊緣的貨幣經濟?】

三國時代,聽見這話的人,齊齊坐直了身。

重頭戲來了。

【三國時期是個貨幣通貨

膨脹相當嚴重的年代,各國的貨幣體係吧,實話實說是都爛的不相上下,大家都努力了,但怎麼說呢,努力不一定有回報吧。】

三國:……後世人,你這話說的就很紮心吧!

【漢末三國通行的貨幣,最初當然是五銖錢。我們漢武大帝劉徹那麼多功績中時常被人忽略的一項而已。

也不過就是在位期間發起了六次幣製改革,使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通過禁止郡國鑄錢以及頒布禁止盜鑄法令將鑄幣權徹底收歸中央,統一貨幣發行,減少壞幣壞錢的出現,於是造就了三官五銖這一錢中楷模而已。

不要大驚小怪,正常發揮。】

劉徹:不錯,抄一下我自己未來的政策,這能叫抄襲嗎?

他前兩年剛鑄了三銖錢,命令其價值重如其文,應該就是後世人口中那,貨幣的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措施。可是卻也因為其與四錢重的半兩前等價使用,盜鑄之事頗為盛行,正在考慮如何解決。

這不是剛巧了嗎?不用他先下令廢止三銖錢而專用半兩了,直接改用五銖也是可以考慮著手的事情了。

【五銖錢的沿用持續了七百三十九年,兩漢王朝的時間跟他比較起來都捉襟見肘,差不多直到下一個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才停用。

但是五銖錢雖好,卻也得看發行的人是誰。

漢末三國時期貨幣體係的崩潰,罪魁禍首還得是那個我們說過不配的人——董卓。

董卓焚毀洛陽之時,順帶大肆搜羅和銷毀了包括“五銖錢”在內的各種銅鑄器物,此後轉而鑄造質劣不堪的減重“惡錢”即“董卓小錢”大量發行。

從出土實物來看,這種小錢徑小穿廣、肉薄質劣,小者錢重不足0.5克;較大者重量也不過1克左右。換算下來,僅相當於三國時期的約0.86—1.75銖。並且“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

簡直就是曆史上最爛最薄的五銖錢沒有之一,孝武皇帝看了絕對要表示你不要過來碰瓷五銖錢的名聲。

而這樣的小錢在市麵上流通之後,就會出現惡劣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使得原本品相較好相對標準的五銖錢或是被熔鑄或是被收藏,逐漸退出了市場流通。

可偏偏這些惡錢又會因為發行量過於龐大,市場需求無法完全消化,政府信用破產,沒有足夠硬通貨作為貨幣支撐的現實原因而價值迅速跌落,從而引起流通不暢和通貨膨脹的社會問題。

於是,良幣被迫退出市場,小錢帶來惡性通貨膨脹。再加上動蕩的社會環境和時常的天災人禍,漢末的貨幣經濟一下子就被徹底弄廢,整個北方社會一度退回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模式。

準確點,當蜀漢和東吳都選擇鑄造大錢,這種其實也算不上多好的挽救措施的時候,曹魏政權在曹操曹丕這倆父子的手上,竟然實際上依舊保持著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董卓你是真的害人不淺,遺害多年啊!

也難怪學界會認為,他這次的行為不僅是嚴重地製約了此後三國時期經濟的恢複與發展,更直接導致了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由強盛而逐漸轉向衰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