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早有預料(求訂閱推薦)(2 / 2)

諾曼也受傷了,黑夜之中,能見度太低,不知是哪飛出的流彈擊中了他的右手臂。

中彈的那一瞬間,一股鑽心的痛楚升起,讓他的額頭不自覺的沁出了汗珠。

他喘了幾口氣,稍稍平複了一下這種疼痛。

接著,便跑到中士麵前,見他雖然虛弱,但還活著。

中士感覺到動靜,睜開眼睛看到是諾曼,沒有掙紮,任由他扶著,跑到了另一處房屋的牆角。

兩人就這樣癱靠在一起,從容的迎接......死亡。

“影片的運鏡節奏開始放慢了。”貝拉低語了一句。

到了最後的收尾,鏡頭感有明顯的舒緩,畫麵的色彩也變得更加蒼涼,恰能表現出兩人從容赴死的場景,配合著外麵不停尋找的德軍士兵,更加突顯這一動一靜的行為對比。

這位導演真的進步很大,隻此一處設計,就能讓人感受到一種莫名複雜的情緒被跟著調動起來。

貝拉自己也說不清楚這種莫名的感觸是怎麼來的,但萊曼拍攝的這幾組鏡頭,搭配著沉重舒緩的配樂,完全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特彆是最後中士拉響手榴彈之時,那升騰而起的爆炸氣焰,也代表著一切的結束。

對於這個影片塑造出來的幾位角色,貝拉微微感覺有些遺憾,整個的狂怒小隊全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讓人悲哀的是,再過半個月,德國就會宣布投降,他們堅守的行為到底是否值得呢。

或許,他們當時直接後撤,會是更好的選擇,但這一切,都沒有如果。

隻是稍作思考,貝拉就放下了這點惆悵。

雖然影片有些隱晦的點出了這一點,頗有種滑稽的戲劇效果。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並沒有妥協,堅定的完成了作為一名士兵的使命,直到死去。

這種行為雖傻,卻讓人意外的感動。

影片結束,貝拉卻沒有參加首映式新聞發布會的興趣。

她最關注的隻有這部電影的導演萊曼,但也多少能看出來對方不太喜歡與媒體打交道,很少會接受什麼采訪。

估計等會的發布會上,也隻會說些套話。

導演是個幕後職業,他也是如此。

將筆和記錄本收回手包裡,貝拉一邊坐在位置上準備等會跟隨著觀眾一起離去,一邊回味著剛剛看過的《狂怒》,想著該怎麼寫影評。

這個作品的優秀程度自然毋庸置疑,萊曼的導演手法也越加的老練、熟絡,幾位演員更不用說,貢獻了一場非常精彩的演出。

貝拉記得很清楚,尼古拉斯-凱奇已經很久沒有接過這樣考驗表情和神態把握的角色了。

在他剛出道,主要接文藝類型作品的時候,倒也還好,戲路很寬,角色也很有深度,或另類、或神經、或狂野......但總是有很大的表演空間的,但自從開始接商業片之後,演技的底子雖還沒有丟下,從《狂怒》的中士一角也能看出來,對於這樣一位老兵形象駕馭的很完美,好幾個眼神戲都充分體現了他的“寶劍歸鞘,卻依然鋒利”的演技。

這麼久沒有奉獻過這麼精彩的演出,還是因為商業電影裡的角色本身局限性太大,任你再有本事,也難以施展開,至於前段時間被人詬病在《風語者》裡的表演導致電影的失敗,就完全是媒體們在扯淡了。

一部電影的失利肯定是多方麵的,不過,誰讓你有話題性呢,不炒作你,炒作誰。

再就是一個驚喜就是諾曼這個角色了。

從新兵到老兵,這種完完全全轉折巨大的差彆,竟也能詮釋的很好。

特彆是眼神戲,簡直跟尼古拉斯-凱奇有的一拚,本身也有一種莫名的銀幕氣質,能在尼古拉斯-凱奇這種成熟演員的氣場之中,分出一番天地,簡直是個寶藏演員,就是不知道導演萊曼是從哪把他挖掘出來的。

以前可從沒見過這一號人。

哦,對了,名字叫什麼來著?

貝拉回想著電影一開始時,劃過的出演名單,似有若無的記憶開始浮現。

是了,希斯-萊傑。

唉,是那個《活埋》裡的保羅嗎?

貝拉作為一個極為欣賞萊曼導演的影評人,自聖丹斯電影節匆匆遇過之後,也是挖掘了一番萊曼此前的執導作品。

而《活埋》雖然早就下畫,但線下的錄像帶可還是發行著的,美國地區雖然貨源少有,但還是被一心掛念著的貝拉買到了一份。

她漸漸的把兩個角色的形象對比到一起。

還真是,自己剛剛看的時候怎麼就沒發現呢。

貝拉越發感慨這樣一位演員氣質的多變,能駕馭住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形象。

至於其他幾位劇中的演員,雖然表現的也還可以,但要看跟誰比。

唯中規中矩罷了,並不值得特意留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